地方两会密集召开 2024年拼经济任务书出炉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安徽……1月23日,成为地方两会集中召开的一天,多地在晒出2023年成绩单的同时,也纷纷公布2024年重点任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看,各地拼经济取向鲜明,不少省区市将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在5%至6%,“5”成为一个关键数字。为实现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着力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不少地方共同的发力方向。
GDP增速预期目标多在5%至6%
随着多地进入“两会时间”,备受关注的地方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陆续揭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西藏和海南2024年GDP增速预期目标最高,均为8%左右,暂时并列榜首。
众多省区市的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落在5%至6%,其中“5”成为一个关键数字。具体而言,重庆、四川、甘肃、宁夏、安徽五地均将GDP增速预期目标设为6%左右;河北、辽宁、浙江、福建将预期目标定在5.5%左右;山东、广西、江苏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以上;广东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5%;北京、上海、山西、江西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在5%左右。仅天津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低于5%,设在4.5%左右,但仍高于该市2023年4.3%的经济增速水平。
记者梳理发现,对比2023年经济增长水平,目前有7个省区市将2024年预期目标调高,4个省区市的预期目标与2023年持平。
对于重庆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这是立足重庆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考虑增长潜力、现实条件和“十四五”目标要求,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体现了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结果。
释放强大内需市场潜力
围绕“释放强大内需市场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地方着墨颇多。
结合地方特色促进文旅消费,成为2024年各地促消费、扩内需的一大着力点。广东提出,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高“食在广东、游在广东、购在广东”美誉度。四川表示,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支持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打造国道318“中国最美高原景观大道”和绿色超级充电走廊,持续抓好稻城亚丁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建设。
大宗消费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引擎。查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大宗消费”成为高频词。北京提出,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庆表示,提振大宗消费,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消费促进政策,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专家表示,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需从供给侧发力,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拓展文旅消费新产品、新空间,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新需求。着力提振大宗消费,则既有利于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也有利于带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精准抓项目扩投资也成为各地拼经济的重头戏。部分地区设定了较高的投资目标,如江苏提出,突出抓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和450个省重大项目。广东提出,全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此外,多地呵护民间投资增长。广东表示,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让民间投资进得来、退得出、有得投、投得好。四川表示,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项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表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空间大、机遇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气候变化等蕴含的大量投资机遇,为民间投资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和贯彻。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地方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特点。
多地提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庆提出,将促进工业投资放量,新实施1500个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4%、技改投资增长15%。广东表示,支持食品饮料、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多地谋划布局重点。山东表示,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表示,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方面,北京提出,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综合改革试点。山东提出,落实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部署,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夯实数字经济底座,以数字变革新赛道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此外,各地抢占未来产业新增长极。广东表示,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北京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产业政策依然坚持“实体”为重,在经济“新”“旧”转换的阶段,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