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夯实中小银行高质量转型发展基础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在12月23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第十届)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发布了《我国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研究》(简称“报告”)。报告认为,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转型不是孤立的问题,牵扯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既需要中小银行能够“认清现实、明确定位、夯实基础,坚持转型”,也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为此,报告对我国中小银行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基础。新发展格局下,中小银行高质量转型发展首先需要夯实公司治理基础,在存量风险持续出清的同时,防止增量风险,更好发挥支持地方经济,支持三农和小微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强化股东资质和行为监管,优化股权结构;其次,要夯实“三会一层”履职监督能力,形成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架构;再者,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要基于责权利对等的原则,理顺地方政府与中小银行的关系,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定位的同时,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二是构建以金融风险传染性等级为主要标准的分层监管体系。报告认为,未来或可从定位和金融风险传染性角度出发,调整中小银行分类。首先可从定位出发,基于各类中小银行所处区域、发挥职能,划分为合作类银行机构和商业类银行机构。对于商业类银行机构,建议从自身治理管理规范度、业务结构复杂度、产品服务专业度、同业机构关联度、区域布局广度等角度出发,提炼机构金融风险传染性等级评估指标,探索构建以金融风险传染性为主要标准的动态化中小银行分组机制。
同时,对应打造针对不同金融风险传染性分组机构的差异化动态监管机制,在监管指标、要求和评级等方面贯彻“风险适配”原则,以差异化要求与标准实现“分层监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各类中小银行机构金融风险传染性等级及对应的监管要求和标准,及时有效把控实质性金融风险。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和机制,充分保障各类银行机构“能上能下,公平竞争”,激发竞争活力,在牌照申请、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优秀中小银行平等竞争的机会,逐步引导中小银行从“规模情结”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适度机构整合推动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和竞争力提升。报告指出,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众多,但小机构数量多,经营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沦为高风险机构。部分机构位于市场空间有限且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产品服务、公司治理、人才资源等均不具有优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未来存在经营风险和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中小银行理应稳步退出,在监管的引导下进行整合、重组或转型。
未来可从以下两点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机构风险的盘点,尽早厘清中小银行真实财务表现和股权结构,排查存在风险隐患的机构。从金融风险传染性出发,做好规划统筹,从全国至省市县各级行政分类上,做好中小银行布局分配,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针对不同风险类型设计差异化化解方案,并探索创新化解方案,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机构适当整合、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退出或转型等,以提升金融市场整体健康度。长期则需要构建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有序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