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奋力攻关行业尖端技术 深市精密制造领域公司“百舸争流”

黄灵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灵灵)12月12日,深交所组织召开深市先进制造领域上市公司座谈会,杰瑞股份、三环集团、领益智造等10家上市公司参会,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经验与心得,挖掘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与亮点。

  会上,行业“内卷”成为参会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多家参会公司表示,行业“内卷”加剧主要由同质化竞争导致,破局的关键在于突破尖端技术,以技术创新赢取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计划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打破盈利“天花板”,通过“出海”为企业创造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深市先进制造领域上市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在全球市场的多个精密制造细分领域已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的靓丽“名片”:三环集团攻关高端MLCC,助力“工业大米”实现技术突破;锐科激光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激光器的技术封锁,创造了我国激光行业的多个“第一”;杰瑞股份面向全球客户提供全套油田开发解决方案,压裂装备市占率国内第一……

  攻关高精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动力源,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是企业葆有竞争活力的“致胜法门”。

  深市公司三环集团就是通过攻关行业尖端技术,赢得市场认可的典型案例。三环集团成立于1970年,是全国领先的电子元件、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和电子陶瓷元件制造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是世界上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元件之一,被誉为“工业大米”,广泛应用于电子部件以及整机中。

  三环集团副总经理刘德信介绍,近年来,随着5G、智能手机、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高容量MLCC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MLCC产品以中低端规格为主,高容量MLCC产品由于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市场主要被日本、韩国企业主导,国内与国外企业技术差距较大。

  瞄准这一行业“痛点”,三环集团将高端MLCC作为研发攻关的重点。“公司组织几百个工程师,持续攻克技术难关。目前在高容量、小尺寸两个技术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从原来5微米介质层膜厚技术到1微米的技术突破。”刘德信说。

  激光产业链链主企业锐科激光亦是如此,公司开发了国内首台10kW单模工业光纤激光器、20kW单模工业光纤激光器和100kW高光束质量工业光纤激光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我国激光行业的多个“第一”。

  锐科激光财务负责人邓先琨表示,公司通过引进行业专家、建立完整的研发、工艺体系等方式,已具备了从特种光纤、泵浦源等激光器核心器件和材料到光纤激光器的产业链垂直集成能力。

  跻身国际一流

  在专研先进技术的同时,深市先进制造企业将眼光瞄准全球市场,通过对标与学习国际一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从追赶到超越,在细分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领益智造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制造商。领益智造投资总监吴旭瑾介绍,公司精密功能件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及出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领先地位,在质量、工艺、技术等多个方面制定行业标准,并进一步渗透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市场。

  在今年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领益智造利润实现逆势增长。公司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46亿元,实现净利润18.70亿元,同比增长52.49%。

  作为全球领先的油气田成套装备制造商,杰瑞股份向客户提供全套油田开发解决方案,并基于非常规能源开发不断推出尖端产品,其压裂装备市占率国内第一,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海外市场布局起步较早,海外业务增长成为公司今年主要的业务亮点。”杰瑞股份董事会秘书曲宁介绍道。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6.43%,收入同比大幅增长77.63%,毛利率同比提升7.63个百分点。

  掘金新机遇

  多家参会企业表示,看好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趋势,并表示未来AI、5G等新技术将给制造业带来变革和机遇,公司正围绕新兴技术发展方向规划业务布局。

  吴旭瑾表示,短期看,消费电子的需求在恢复,销售前景逐渐乐观。2023年10月,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5%,结束了近两年半的连跌之路,并且创2022年1月以来月度智能手机销量的最高纪录。

  “未来1-3年,手机、XR、机器人、智能穿戴等将成为AI终端重要成员,拉动行业增长。”吴旭瑾说,AI、5G时代巨大的数据流量对于通讯终端的芯片、天线等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器件功耗大幅提升的同时,引起了这些部位发热量的急剧增加,采用新材料及设计的散热模块预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曲宁表示,杰瑞股份始终重视研发创新和产品技术升级,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始终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这使得我们不仅在传统领域深耕和创新,也将在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新兴领域持续探索实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