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明年上半年展业

资本市场开放不停步 外资机构准入常态化

昝秀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12月11日宣布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最新案例。今年以来,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联博基金、安联基金、摩根士丹利期货等多家外商控股或独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获批。

  在市场人士看来,外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准入保持常态化,充分表明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全球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预期,随着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未来会有更多外资机构在华展业,共享中国发展大机遇。

  证券期货行业稳步开放

  今年以来,证券基金行业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加快在华投资展业或扩大业务范围。

  作为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渣打证券于1月19日获批筹建,5月5日完成登记注册,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10.5亿元。此次公司获准开展四类证券业务: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在渣打证券设立及后续许可申请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级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深刻感受到了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为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也因此对渣打证券的顺利展业及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渣打集团亚洲金融市场部主管、渣打证券董事长陈铭侨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已于11月22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接收。汇丰前海证券《证券公司申请增加业务种类核准》材料也已于10月31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接收。此外,目前还有法巴证券、青岛意才证券等外资券商等待入场。

  “进一步加大‘引进来’工作力度,落实全面取消外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实现国民待遇,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柳表示。

  “鲶鱼效应”增添市场活力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不断促进行业呈现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推动中资券商增强自身业务发展,产生“鲶鱼效应”,为国内市场带来活力,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了投资者结构。

  “外资的加速进入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体现。外资资管机构也有望为中国资管行业产生有益的影响。”摩根资产管理表示。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已成立的外资基金公司在海外均具有丰富的投研经验和完善的风控体系,外资进入可带来新的视野,比如创新的产品和投资策略。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通过外资基金公司全球化的投资能力和视野,可更好地投资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资产,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外资可成为把海外资金“引进来”的桥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和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将持续投资中国。

  外资机构十分重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跨境业务、财富管理赛道是国际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

  陈铭侨介绍,渣打证券将依托集团的专业能力和全球网络优势,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中国在岸资本市场产品和服务,成为联通境内外优质资产和投资者的桥梁。

  “外资机构的进入,在增加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将为国内机构带来可供借鉴的经验,倒逼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转型升级,这有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投资者结构等。”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明显

  外资机构加速入市展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深化开放水平的生动写照。

  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完善负面清单,科学划定监管范围,自3月31日起实施;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于4月24日实施,开放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沪深港通交易日;11月10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取消QFII/RQFII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办理资金登记的行政许可要求、不再区分用于证券交易或衍生品交易的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等……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的特征更加明显。

  “中国在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各个领域,对外资企业始终持开放态度。未来几年,中国将是全球最重要的实现增长的市场之一。”安联投资全球首席执行官托比亚斯如是说。

  市场预期,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预期下,资本市场将推出更多务实性的开放举措,进一步提升对外资机构的吸引力。

  “未来证监会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并支持更多产品纳入标的,不断丰富离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同时支持QFII和RQFII等各类境外资金加大对北交所的参与力度。”杨柳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