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精准有力四字诀 货币政策将注重提效
近期,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态势更趋明显。专家认为,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已过去,但货币政策不会退坡转向,而是会念好精准有力四字诀,保持货币政策总量适度和节奏平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政策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不断提升宏观调控整体效率。
保持总量适度与节奏平稳
专家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和节奏平稳。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日前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最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接近人民银行人士表示,所谓“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就是希望1月“开门红”时点或3月、6月等贷款“大月”不要“冲太猛”,适度向前后贷款“小月”进行平滑,通过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提升经济恢复发展的稳定性。
结合“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指导思路,专家认为,未来银行信贷投放的季节性波动将更趋平滑。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说,从过去五年数据看,一季度至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量平均比例分别为35.7%、25.0%、22.1%、17.2%。“强化宏观调控,重视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意味着未来信贷投放周期性特征会减弱,部分明年贷款额度或提前至今年投放。”他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考虑到近期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部分用于偿还存量的高息贷款,对后续月份的信贷表现可能形成“挤出效应”,部分明年“开门红”储备资产或提前至今年底投放,2023年最后两月的新增信贷规模预计同比可维持持平或小幅增长态势。2024年一季度信贷增量将更加平稳,维持在过去五年同期均值水平,季末月和季初月信贷波动将大幅降低。
用好“增、减、取、舍”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与经济金融结构深刻演变相适应,分析信贷增长要有多元视角,科学看待、有取有舍。
不少专家认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是下阶段货币信贷政策调控一大看点,具体可概况为“增、减、取、舍”四个字。
“‘增、减、取、舍’意味着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从增速更快转向结构更优、效率更高。信贷投放结构伴随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相应变化,增加对新动能的金融支持,减少对旧动能的支持。”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说。
在温彬看来,信贷结构“有增有减”就是要持续加强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在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基础设施领域实现自然缩量、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就取和舍而言,宋雪涛表示,“取”的是信贷资源使用的效率提升。一方面,金融资源更多地向高质量发展倾斜,重点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倾斜。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从低效率部门释放信贷资源。“舍”的是对信贷增速的追求。由于房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产业链长、投融资规模大,因此信贷投放结构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大概率会引起信贷增速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减弱。
加强政策协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协同、相互补位。专家表示,二者可在总量、结构等层面相互配合,不断提升宏观调控整体效率,共同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下半年以来,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并支持风险化解,财政政策明显发力:地方债发行节奏加快、9月-11月国债发行连续三个月超万亿元、9月末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逾1.3万亿元……政府债券供给放量的同时,人民银行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加大流动性供应,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实施。
对于未来一个时期,专家认为,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在温彬看来,考虑到明年财政赤字率可能提升、新增专项债有望维持较高规模,货币政策仍将与财政政策加强协同配合,熨平财政收支对金融体系影响,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完善财政贴息、政府奖补、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有效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增加对基建领域、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供给,协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加强协同,有助于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熨平财政收支波动对金融市场影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