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上海虹口: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

王可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王可)9月14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上海北外滩 都市新标杆”虹口区专场。虹口区委书记李谦介绍虹口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和工作举措,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虹口区北外滩开发办主任程军,虹口区发改委主任万建辉,虹口区金融工作局局长李骥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虹口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交汇处,尽享浦江两岸世纪同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积淀深厚。2023年以来,虹口区先后赴香港、新加坡、日本开展投资推介,吸引重点项目106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1-8月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累计达到236亿元,位居中心城区第一;1-7月实到外资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新增市区两级总部企业15家。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等功能性机构先后入驻,荷兰全球人寿、加拿大宏利等国际金融巨头加快集聚,世界隐形冠军企业虹口行成功启动,区域经济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链区段迈进。航运和金融产业优势不断提升,日前全区共集聚航运企业4500余家和功能性机构近40家,集聚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21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百亿级私募15家、位居全市第一,两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度超过三成。1-8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54.42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全年目标的80.1%,总量和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四、完成进度位居第一。

  据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征程上,虹口立足区域实际,把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引领作为虹口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创新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以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全新面貌,更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一是面向全球,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上海北外滩、打造都市新标杆,不仅需要展现新标杆的形态基础,更需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锻造引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内注重资源整合,立足有限空间,强化全域资源统筹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承载能力和产出坪效。对外注重集聚辐射,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建设,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争取更多市场化全球化的平台、机构和企业集聚虹口,汇聚全球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关键性战略要素,增强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面向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立足虹口"2+4+X"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特色化发展。在国际化方面,提高金融、航运等优势产业利用外资水平,创建航运服贸国际合作区,深化全球投资合作伙伴计划,引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高端,提升产业国际化能级。在数字化方面,推动一批链主企业和数字应用场景落地,赋能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迭代升级,促进企业服务方式、商业模式以及产业业态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绿色化方面,依托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全面做好中碳所落地相关事宜,发展碳审计、碳检测、碳评估、碳金融等专业服务,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在特色化方面,加快北科创生物技术园等项目建设,依托蓝晶微生物等标杆企业,布局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大两新"特色产业新赛道。

  三是面向未来,增强科技创新水平。聚焦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依托技物所、材料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创孵化器、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促进"产学研政用"加速协同。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聚焦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专业领域,引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促进科创总部集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科创产业基金、企业融通创新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吸引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上市上板以及独角兽企业集聚发展。

  四是面向市场,释放改革创新活力。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壁垒和路径约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聚焦风险共担,研究建立"拨投结合""投贷联动""招投联动"等政府引导模式,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创新规模量产,探索"研发上楼""功能复合",优化载体空间供给,促进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进企业、进产业、进市场。聚焦中小企业发展,设立"财金融合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