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汪荔诚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汪荔诚)据“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7月22日消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日前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示范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高端高新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统筹协调的产业功能布局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示范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创新绿核”功能框架基本建立、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产业一体化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到2035年,建成拥有高显示度和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活力源”、创新生态“智力场”和江南水乡“魅力湖”,构建国际一流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全面塑造生态、创新、人文有机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绿色创新产业之心”,为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规划》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方面,发展“北斗+”“AI+”“5G+”“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创新经济方面,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科技示范应用,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力;服务经济方面,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与生态资源、创新资源相契合的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方面,放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溢出效应,引进培育一批功能性、科技型企业总部;湖区经济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康健、现代特色教育、绿色农业等滨湖产业。

  《规划》明确,“两核”即聚焦先行启动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绿核”和放大虹桥商务平台辐射效应,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动力核”。以先行启动区、虹桥商务区为两大核心,积极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将研发总部、功能中心向“双核”集聚,推动将孵化、生产基地在示范区和长三角联动布局,更好发挥核心引擎和创新引领作用。

  “两轴”为打造沿沪渝高速(G50)和沿通苏嘉城际铁路“十字交叉”的产业创新功能轴,串联示范区乃至更大范围的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推动创新资源聚集、引导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形成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共建新兴产业集群的轴带支撑。

  “多组团”即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载体,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六大创新经济组团”,包括青浦东部组团、青浦中部组团、吴江北部组团、吴江南部组团、嘉善东部组团、嘉善西部组团。

  《规划》提出,率先集聚一批标志性项目和功能型平台,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绿核”。以连绵湖荡串联“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和祥符荡创新中心等组团,打造要素聚合的创新活力区;充分发挥环淀山湖区域生态环境优势,建设长三角特色金融创新试验区、企业总部小镇集聚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特色单元;整合示范区水乡古镇、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凸显江南水乡特色、融合现代元素的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魅力彰显的文旅休闲胜地。

  《规划》提出,按照推动“新发展理念集中落实、一体化制度率先突破、深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六大示范工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探索跨区域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开展绿色经济综合试点、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推进绿色生产创先领跑;实施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工程,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共享、共建一批功能性创新平台、培育引进多元科技创新主体;实施数字智慧赋能示范工程,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全景数字智慧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动消费服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研发设计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支持园区和企业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实施存量产业提升示范工程,推动低效园区整体转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效益;实施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工程,创新一体化投资管理、财税分享、企业服务机制、产业用地、人才服务等系列政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