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 显示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 显示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周楠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30日发布数据,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3.2%和52.3%,比上月下降1.3和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扩张区间,显示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6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2个环比上升,比上月增加4个,制造业景气水平总体有所改善。”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市场需求有所回升,企业生产稳中有增。

  “6月份,公司VR眼镜销量继续稳步增长。”上海鱼微阿科技有限公司YVR品牌有关负责人说,公司正在多地核心商圈建立销售网点,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销售回升折射企业向好发展态势。6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8.6%,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趋势。从行业结构来看,新动能需求增长势头较为突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1.7%,较上月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1.4%,继续保持在51%以上。

  需求回暖带动企业生产动力上升,企业生产活动稳中有增。6月份,生产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

  在湖南邵东莲花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铁机头、弹簧、塑胶件被一步步地压制、组装成一批批成品打火机。“现在每天业务不断。我们在邵东的三个厂‘火力全开’,每天能产100多万只打火机。”企业负责人金庆印说。

  ——市场价格有所趋稳,企业成本压力缓解。

  赵庆河表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行,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回落,但幅度有所收窄,6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5%和43.9%,比上月上升4.2和2.3个百分点。调查中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的企业占比均连续4个月回落,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制造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均加快消耗。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4%,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6.1%,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

  6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4%,虽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50%以上。

  ——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部分重点行业继续扩张。

  6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特别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均高于临界点,产需持续增长;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

  从重点行业来看,6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0.9%和51.2%,比上月上升0.5和0.7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回升,行业扩张力度有所加大;消费品行业PMI为50.7%,行业运行稳定;高耗能行业PMI为46.6%,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

  6月份,非制造业经济活动增速有所放缓,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积极变化仍在显现。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继续位于扩张区间。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信心有所增强。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4.3%和53.9%,比上月上升2.6和2.2个百分点,土木工程建筑业产需扩张加快。

  “6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3%,继续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延续扩张态势。”赵庆河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小幅提升,表明经济恢复态势延续,恢复基础不断巩固。但也要看到,需求收缩的压力仍较突出,企业调查显示,6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61.1%,较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年底;商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湖北、北京发放新一轮消费券,黑龙江开展家电换新、消费满减、购车补贴等百余项促消费活动……近期,瞄准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促消费政策陆续落地,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供给结构不断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