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产业 金融活水流向乡村热土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广袤的乡村地区正在成为金融服务的热土。多位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加大金融资源的支持力度。代表委员认为,金融资源下乡,要真正造福农村、富裕农民。通过金融盘活地方特色产业,拓宽乡村致富之路,成为多地加速探索的方向之一。
盘活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产业是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金融等手段为特色产业赋能,拓宽乡村致富之路,成为多位代表委员和金融业界人士的共识。
“绍兴花木第一村”棠棣村深耕花木产业多年,探索出了花木专业村发展模式,带动该村村民走向富裕。带着将本村特色产业实践转化为可借鉴、可推广经验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刘建明建议,加大乡村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银行、保险、担保等类型的金融机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领域,通过多种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
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如何更好在农村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从数字和金融结合方面给出了建议。他认为,政府与金融支农主体应共同建立多产业、多经营主体的数据模型,为产业链上的更多小微商家提供数字金融服务,深度推进金融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信贷多维度支持
作为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方,银行业近年来涉农贷款增量显著,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并加速对接特色产业,丰富场景化、区域化创新产品体系,信贷资源的触达效率进一步提高。
除了影响力较大、覆盖面较广的政策性银行和大中型商业银行,各地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三农”服务力量。
专家表示,近年来,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强化互动合作、构建共同发展模式,不断面向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多维度支持乡村经济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字当头、因‘农’而生、以‘农’为本,服务乡村振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文辉说,重庆农商行着力推动人员、产品、资金等向“三农”倾斜,围绕特色产业创新推出“榨菜贷”“花椒贷”“脆李贷”等特色产品,并升级“数字+”“产业链+”服务模式,支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银行业信贷资源也在加速流向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专家认为,围绕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乡村建设重点任务,银行业应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清洁能源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将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加大保险保障力度
保险业也在加速强化对“三农”领域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2022年涉农保险保障超35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支持乡村振兴存量规模近900亿元”……高额数据透露了中国人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表示,目前,涉农保险覆盖面不足,乡村产业发展保障水平不高。白涛建议,进一步优化农险支持政策,加强农业保险政策支持的精准度。
关于农业保险,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主席俞建建议,在地形气候多样化的区域,试点三大主粮作物气象指数保险,并建议农业保险政策向散户倾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制定差异化费率、适当增加保费补贴,提高散户的生产经营信心。
专家表示,保险业还应在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保障,如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在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堤防堤坝、农村道路、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持续升级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