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共识。来自制造业企业的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建立更加科学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同时,对于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代表委员表示,应加大对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委员、宝武集团总经理胡望明建议: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 胡望明

  本报记者 董添

  “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各个层面合力推进,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加快实现原创性低碳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实际的碳中和解决方案。”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宝武集团总经理胡望明建议,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加快产业工人队伍技能转型。

  助力低碳冶金技术成果转化

  我国钢铁行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由大到强的转变。针对当前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投入分散等现实问题,胡望明建议,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助力低碳冶金技术成果转化。

  近年来,宝武低碳冶金技术取得突破,投运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固体燃料消耗下降约30%,碳减排超20%;稳步推进湛江钢铁氢基竖炉、新疆巴州钢铁绿色短流程项目等碳中和示范性工厂建设。以“三治四化”为抓手,加强绿色环保治理,打造了一批厂城融合的城市钢厂示范。

  据介绍,宝武集团着力打造低碳冶金技术创新的合作平台,联合全球钢铁业及生态圈伙伴单位发起成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建设低碳冶金创新中心,面向全社会设立低碳冶金技术创新基金,推出碳中和冶金技术路线图。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宝武集团稳步推进高科技一流企业建设,开发高强度、高耐腐蚀、高效能的绿色差异化精品。公司高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数智化转型赋能全面提升,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加快产业工人队伍技能转型

  在胡望明看来,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技能转型,加快能力素质提升,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美好生活,关系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更对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加速,传统工人如何跨越‘技能焦虑’,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在企业与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追求和全面发展,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近年来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胡望明表示。

  近年来,宝武集团围绕创建世界一流伟大企业的战略目标,打造了一支适配集团发展战略的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操检维调”通用型人才培养。

  “产业工人队伍蕴含着最深沉最坚实的发展力量,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他们办企业。通过个人、企业、行业、国家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优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不断涌现,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必能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胡望明说。

  对此,他建议,明确技能转型的方向,让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建议国家进一步优化技能转型路径,出台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等措施积极引导,并完善技能转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优化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及管控


  全国政协委员 杨杰

  本报记者 杨洁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一直非常重视数据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杨杰介绍,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各级政府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均采取比较严格的限制,但当前的碳排放评价体系未充分体现数据中心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效益。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今年全国两会,杨杰带来《关于优化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及管控政策的提案》,建议建立更加科学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合理衡量数据中心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能源产出率和赋能全产业体系碳减排贡献,加快数据中心项目能耗单列进程。

  客观看待数据中心能耗增加

  数据中心已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但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总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放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上升。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2166亿度,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2.6%;碳排放量1.3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4%。

  杨杰介绍,数据中心能耗绝对量确实在增加,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各级政府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均采取比较严格的限制。不过,杨杰认为,我国现有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未充分体现数据中心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效益,对其能耗与碳排放水平的衡量不够全面、科学。

  杨杰表示,一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数据中心承载的经济价值。“与其他产业不同,数据中心所消耗的能源,不仅为自身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为运行其上的各行业数字化应用贡献了大量经济价值,具有‘传导溢出效应’。”杨杰说。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数据中心每消耗1吨标准煤,可直接贡献产值1.1万元,同时可带动数字产业化增加值88.8万元,并通过支撑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间接产生360.5万元的产业数字化增加值。

  另一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没有考虑数据中心带来的减碳效益。“数据中心通过集中性满足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求,可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特别是钢铁、石化等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碳,产生‘阶乘降耗效应’。”杨杰称,据权威机构研究数据,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对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带来的减排量,将超过信息通信行业自身排放量的7到10倍。

  管控政策亟待优化

  杨杰认为,数据中心碳排放管控政策亟待优化,有部分地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限制过严,或者数据中心碳排放指标设置不合理。

  “有地区要求,年消耗3万吨标煤以上的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要小于1.15,这一要求不仅远高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寒冷地区新建数据中心PUE力争小于1.25的指引,同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也难以满足。综合影响下,我国核心区域的数据中心资源已较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北上广深等地区平均存在约10万台的数据中心机架供需缺口。”杨杰强调。

  针对上述这些现象,杨杰具体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一是建立更加科学的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体系,合理测算数据中心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能源产出率,科学衡量数据中心赋能全产业体系的碳减排贡献,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是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项目能耗单列进程。结合《“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实施方案》,制定数据中心项目能耗单列的政策指导文件,对重要的数据中心项目实行能耗单列,有效解决数据中心供需矛盾。

  三是引导各地政府以电能利用效率(PUE)而非整体能耗作为数据中心管控的重要考核依据,结合各地实际气候条件和能源情况,递进式、差异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中心的PUE性能指标,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数据中心的生产运营过程,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董事长曹志安建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 曹志安

  本报记者 刘丽靓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仅是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要求,同时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董事长曹志安建议,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

  曹志安认为,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国产的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市场推广的难题。

  他建议,加大对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同时,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他建议,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抢抓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同时,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我国市场大、产业化进展快的优势,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全国人大代表、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建议: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知识产权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 刘飞香

  本报记者 段芳媛

  “地下工程装备、大型船舶、水力/风力发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加强对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两会,他围绕重大技术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建议。

  刘飞香介绍,2006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专利领域侵权案件达2.12万件,其中制造行业当事人占总数的29.6%,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由于结构复杂、工作环境对外封闭,现场取证固证难度大,侵权易、维权难,成为了行业痛点。”

  刘飞香认为,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存在知识产权取证固证规范尚未普及,以及现有知识产权取证固证方式效率低、不及时的问题。

  “不同于普通商品,重大技术装备侵权点隐蔽,亟需出台针对此类装备的知识产权侵权取证固证指引等相关规范,向全社会普及如何有效取得证据、如何快速固定证据。”刘飞香说。

  同时,刘飞香表示,重大技术装备如地下工程装备受工程周期、应用环境、转场拆机后证据易消失的影响,取证时机受限,若无法第一时间取得,则有效的侵权证据极易灭失。

  “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始应用电子证据区块链存证技术,无需公证人员亲自现场取证。但还未广泛推广应用,也未实现区域互认。”刘飞香指出。

  因此,他建议,出台针对不同行业更加具体的专利侵权取证固证指引,指导取证主体如何规范地进行取证固证,全面提高主动取证固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议国家搭建具有司法公信力的电子公证平台,大力支持和推广知识产权电子证据区块链存证方式,并统一各地法院、行政机关对于电子证据的认定标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