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央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推进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彭扬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日前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央行研究”栏目刊发《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建议,推进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缓解融资约束问题。

  课题组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根据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加强对生态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发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及文化产品、生态农业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投资价值。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进行市场化嫁接,使其转化为可经营、自平衡的整体,缓解生物多样性项目融资难。运用科技力量、技术创新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生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行业,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推动生态产品转化为市场价值。此外,以生态产品价值为基础,开发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培育相关市场。

  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报告提出,动员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投资;探索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尝试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要试点内容,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及其他可持续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利用债券、保险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手段,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

  此外,报告建议,强化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比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金融机构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融资活动和战略目标中,建立管理生物多样性和相关风险的治理机制、风险监测和报告体系。环境风险披露应涵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助力我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

  报告还提出,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在项目筛选、尽职调查中纳入生物多样性影响减缓原则,包括避免、最小化、修复以及补偿在内的减缓层级方案。对重要生态、濒危物种区域和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可扭转影响区域的项目实行排除。对绿色项目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和适时监控,及时管理和处置风险。此外,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风险相关政策制度学习,培养绿色金融人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