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CPI同比上涨2.5% 上半年物价运行总体平稳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1%。1月份至6月份平均,CPI同比上涨1.7%,PPI同比上涨7.7%。“上半年,在国际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成绩来之不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展望下半年,专家表示,预计CPI同比将温和上升,PPI同比将延续回落态势,全年物价有望保持稳定。同时,要继续做好保供稳价,警惕输入性通胀影响。
需求端有所恢复
“6月份,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趋稳向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
同比看,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走低所致。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01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扣除能源、食品影响,核心通胀环比同比均改善,反映需求端有所恢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三因素推升6月CPI:一是能繁母猪存栏在去年6月触顶以来持续下行,市场对猪价进入上涨周期预期较为强烈,企业压栏惜售以及二次育肥推迟出栏,推升猪肉平均批发价;二是受俄乌冲突持续影响,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交通工具用燃料推升CPI,较前值上行5.7个百分点;三是居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核心CPI较前值上行0.1个百分点。
郭丽岩表示,6月份,猪肉价格继续上涨,涨幅为2.9%;鲜菜、鲜果大量上市,价格分别下跌9.2%和4.5%,鸡蛋、水产品价格分别下跌5%和1.6%,导致食品价格整体环比下降1.6%。非食品中,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上涨6.7%和7.2%。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叠加暑期出行旺季,飞机票价格上涨19.2%。
保供稳价效果显现
6月份,复工复产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稳定,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PPI环比由涨转平,同比涨幅继续回落。
从同比看,6月份PPI上涨6.1%,涨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已连续6个月回落。董莉娟表示,PPI涨幅回落主要是受去年基数走高的影响。据测算,在6.1%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5%,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7%,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7个,与上月相同。郭丽岩表示,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价格涨幅较大,合计影响PPI上涨4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主要是金属、非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下跌抵消能源相关行业价格上涨。郭丽岩表示,受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带动、国内供需关系趋松等影响,钢材、铜、铝、水泥等价格回落,带动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价格有所下跌。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PPI同比延续放缓走势,反映出部分中下游工业制造业生产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价格整体维持高位,部分企业经营压力仍较大,仍需警惕输入性通胀压力。
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面对结构性通胀压力与外部输入压力并存的局面,同时社会总需求缓慢回升会抬高核心通胀中枢。”温彬认为。
温彬表示,结构性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食品方面,随着猪肉价格进入回升周期,其对CPI的压制作用已变为抬升作用。不过,随着淡季将至,短期内猪肉价格上涨乏力。从外部输入压力看,国际能源价格依旧保持高位,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食危机,也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一定威胁。能源与粮食作为通胀的上游,对整体通胀的传导作用不容忽视。
“预计下半年CPI将温和上升,在部分月份突破3%的概率较大,但全年平均水平仍控制在政策目标以内。同时PPI受去年基数影响,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将继续保持连续回落态势。预计通胀对货币政策不构成较大压力。”温彬表示。
郭丽岩表示,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供应总体充足,特别是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支撑,CPI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PPI方面,随着全球流动性收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有所减弱,同时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显现,加之翘尾因素逐步缩小,预计PPI将延续回落态势。
周茂华认为,预计CPI同比有望延续温和抬升走势,PPI同比延续回落态势。下半年要继续落实好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确保生猪产能保持稳定,对原油价格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短期极端气候对市场供需干扰保持警惕。货币政策要与财政、产业等政策进行配合,供需两端发力,促进生产恢复正常,推动需求稳步恢复。有效应对短期干扰因素,确保能源及初级工业原材料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必需消费品供应充足。(记者 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