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供水管网REITs路径 提高行业运营效率
国内的供水企业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理理念,并日渐依靠自来水公司自身的区域优势及运营能力,向集团化和市场化方向进行调整和自我改制。但从上市龙头企业的历年财务报表中不难看出,污水领域的市场化、规模及收入占比均大幅高于供水领域,这就造成大量的供水基础设施,特别是管网资产,仍沉淀于地方政府或其尚未完成市场化转型的“水司”名下。如何盘活这部分资产,并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提质增效,降低漏损率,亟需以融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工具作为依托。
随着我国REITs市场的成功落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中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项目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环境类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实操经验,就供水管网资产纳入REITs的方式及难点进行初步探讨。
发行REITs可行性
与污水管网缺乏经营性收益来源且运营管理难度较高难以单独作为REITs发行的底层资产不同,供水管网作为固定资产可根据新修订的《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进行折旧摊销并纳入城镇供水定价成本。同时,供水价格为阶梯水价模式,对于高用水量的用户按照阶梯价格收取水费,并将此部分增加的收入作为弥补管网建设、运营、二次加压等成本上升的来源。此项收益直接来源于使用者,符合REITs发行要求。目前多个地方政府均在探索按照此方式进行地方水价的调整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除特许经营外,项目所有权、资产的经营收益权也可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供水管网实施特许经营模式的案例及范围远小于污水厂网,但其资产权属却往往由各地政府或地方水务公司所主导,权属清晰且资产收益权持续存在,不受特许经营权最长30年期限的限制,具备更为持久的分派能力。
供水管网不需要像污水管网一样通过推行厂网一体化模式解决管网漏损、错接、混接、溢流污染、工业废水不达标纳管等造成进水水质不达标影响污水厂运营安全和效率的问题。供水管网是将净化后的饮用水向用水居民进行输送的中间环节,与水厂的制水活动本身已剥离。同时,水务公司对输水环节开展专业外包运营,反而可以实现厂、网分离运营,且有利于避免出现过多人员反复进出水厂等导致的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对供水企业精简人员、降低管网漏损率、挖掘潜力、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提供激励机制。
发行REITs优势
我国近年来供水市场始终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供水管道长度及供水普及率的逐年增长。随着价格机制的理顺及在供水价格上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尝试,也有利于解决或降低城市运营压力,释放管网资产稳定性和成长性的盈利能力特点,盘活巨额的存量资产。
由于供水管网资产的现金流来源于居民支付的自来水费用,而自来水又是保障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消耗品,其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及成长性,促使自来水费中的管网运营成本及费用也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为促使管网资产具备公募REITs的发行条件,充分盘活市场内的巨额存量资产,可以尝试探索将一个城市内的政府投资建设的管网及二次供水资产重组为一家管网运营公司,由市县区域内的制水企业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向管网运营公司支付服务费。同时还可设定管网漏损率控制指标等考核机制,建立超额绩效付费机制,为公募REITs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作为公益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供水管网用地及泵站用地建设年代较久远,在规划、施工等合规手续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未来更新改造存在不确定性。但如《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供水管网项目申报REITs的政策导向已具备,需要各地政府、水务公司、中介机构共同努力,探索供水管网的REITs路径,盘活存量资产,并通过REITs的运营公开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促进行业向着高效用水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