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五方面着手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彭扬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围绕注册制改革、稳增长、绿色金融发展等经济热点话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从强化信息披露、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等五方面着手,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他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

  中国证券报:您对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有哪些建议?实现全市场注册制,您认为应高度重视哪些问题?

  尚福林: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注册制改革不仅仅是发行环节的改革,还是涉及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牵引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由于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注册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2018年以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配套制度规则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注册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一是强化信息披露。资本市场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市场。只有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资者才有可能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注册制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夯实信用基础,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完善市场发行定价。关键是在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的基础上,给予市场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询价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询价质量,降低寻租空间,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要各司其职,构建以信息披露和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中介机构体系。压实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责任,把核准制下的监管部门把关作用内化为中介机构的主动行为。

  四是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

  五是坚持依法从严监管。在推进注册制改革过程中,要统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对资本的规范引导,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创造资本市场良好生态。

  政策工具储备充足

  中国证券报: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稳增长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您认为今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将聚焦在哪些方面,会如何发力?

  尚福林: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走向经济复苏,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

  具体而言,首先,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观稳定是最稀缺的资源。多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其次,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民生、就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

  再次,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从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

  中国证券报:下一阶段金融应如何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经济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尚福林: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比如,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增加资本供给,发挥资本市场在长期投资和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的优势作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发挥好国内巨大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

  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此外,也要以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证券报: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双碳”目标相比,还存在着若干挑战,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尚福林:“双碳”工作是一项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金融而言,服务绿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方面,以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进一步健全统计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对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活动开展有效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项目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同时,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加强碳市场建设,拓展金融创新领域,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不断扩容提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探索以环境权益为内容的抵质押方式。拓展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投资,满足与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前瞻研判传统能源和高碳行业的潜在经营风险,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积极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中国证券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的实施更是为帮助小微企业发展“添柴加薪”。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打好政策发力“组合拳”? 

  尚福林:由于一些天然特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世界难题。妥善处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打好“组合拳”。

  要发挥宏观政策牵引带动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继续采取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夯实市场的微观基础。同时,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匹配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共担优势。

  此外,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撬动作用。发挥好地方政府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国家出资、市场运作”模式,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搭建政府牵头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把工商、法院、交通、税收、海关等涉企政府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与金融机构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为小微企业客户精准画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