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岗位变多变少?工作好找难找?——来自制造业用工大省的一线观察

新华网

  新华社杭州2月18日电  题:岗位变多变少?工作好找难找?——来自制造业用工大省的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赵瑞希、王凯

  元宵节过后,越来越多企业复工达产,开启了虎年新征程。记者近日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制造业用工大省走访发现,企业招聘需求旺盛,薪资待遇同比也有所增长,但与此同时,普工和高级技工相对短缺的“结构性”招工难问题仍然显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合力做好配套服务,助力更多求职者顺利走上岗位。

  节后开工招聘忙 薪资待遇有增长

  自正月初八开工以来,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全面达产。“今年计划新招聘100名左右员工,目前已经招到大约70人,剩余用工缺口预计也会马上补齐。”公司总经理张建道对今年发展充满信心。

  来自江西的王师傅刚下火车,就在杭州南站西广场看到杭州萧山区人社局与杭州南站管委会主办的企业招聘会。“我之前做焊工,看到东南网架和九龙厨具的岗位都比较适合,我拿了他们的宣传单回去再仔细看看。”

  浙江省人力社保部门对省内772家重点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外省员工返岗率超过九成,比去年同期提高2.77个百分点,仍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占总数的62%以上。

  在山东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市场,记者看到不少求职者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仔细查看自己心仪的工作,有的求职者还拿着笔在本子上随时记录,生怕错过合适的求职机会。

  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市场负责人、市北区人社局四级调研员刘新建介绍,今年节后制造业企业招工需求旺盛,为了争取到工人,企业给出的工资待遇同比上涨300-500元/月。

  “因业务发展,我们急需JAVA开发、前端开发、软硬件产品经理等岗位人才,通过‘深圳带岗直播招聘会’活动,1个小时我们已经收到30多份技术人才的简历。”深圳高新兴神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总监叶树辉说,“我们也将适当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

  普工和高级技工短缺 “结构性”招工难持续

  记者在多地走访时发现,一方面企业招聘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车间一线普工和高级技工“结构性”短缺仍然困扰着不少制造业企业。

  青岛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韩国投资企业分会会长李德镐说,今年一些驻青岛的韩资企业遭遇招工难。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人员流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不少务工者选择在外地就近就业,此外,年轻就业群体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待遇水平都有一定要求。

  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信息行业制造企业,目前,距离深圳园区普工目标人数还差一千多人。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彭显嫦坦言,年后公司各个部门催着要人的电话应接不暇,但招工一年比一年难,尤其是年轻人愿意进入制造业的越来越少。

  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一方面强化员工介绍激励机制,并通过完善车间和宿舍环境等方式,提升岗位吸引力;另一方面,招工难倒逼企业进行生产方式转型,加快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近年来,公司通过自动化改造,推动普工向技术员转型,保留附加值更高的岗位,而打螺丝钉这类能标准化的岗位尽量用机器替代。”彭显嫦说。

  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张建道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仅是为了应对一线工人招聘难,从长远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途。

  返岗复工专机、“直播带岗” 政企合力多举措促就业

  2月15日下午,63名四川广元籍农民工乘坐CA1774次航班抵达杭州萧山机场,这是春节后杭州首趟农民工返岗复工专机。“往年春节后,我都是坐火车到浙江工作,这次乘坐免费复工专机不仅快,落地后还有班车直接到工厂,非常方便。”农民工郭元兵说。

  面对企业急迫的用工需求,部分制造业用工大省相关部门咨询企业困难,采取传统线下招聘会、赴中西部劳务输出重点省份跨省驻点招聘等方式提高招聘成功率,对有复工返岗的需求的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门对门、一对一”返岗服务。

  刘新建说,市北区发挥22个街道点多面广优势,积极开展社区线下“春风送岗”社区招聘会,为辖区居民及用人单位搭建招聘应聘平台,提供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多种服务。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微信小程序、线上“直播带岗”等方式成为有效提升就业率的新渠道。

  浙江义乌在1月18日至2月28日期间推出34场线上招聘活动,邀请近200家企业携上万个岗位走进直播间。目前,已举行的10场“直播带岗”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达130.1万人次,有就业意向达5000余人。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负责人说,深圳组织市内11所技工院校约6000名学生在春节前后赴大族激光、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招才引技”力度,并不断完善市外职业技工院校学生定向输送工作机制,化解企业技工短缺问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