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预计“适时降准”有两个窗口期:本月月中与明年1月份
降准声音再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3日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格奥尔基耶娃时表示,中国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相对比较困难,实施降准不仅有空间,也有必要。”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1月19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预计,若四季度或明年初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为巩固国内经济增长韧性,不排除央行年底前后再度实施降准的可能。
“此次‘适时降准’的提出符合市场预期。”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适时降准”具有较强的“稳增长”以及“保就业”含义。
今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今年7月份的降准释放了1万亿元长期资金,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今年以来我国外贸保持高景气度。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出口整体走强,但是从结构上来看,部分产业出口仍然低迷。如果实施降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部分企业的经营压力。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曾3次提及降准,相关政策调整多在会后短期内落地。不过也有例外,2020年6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此次降准预期最终并未实现。
今年7月7日,国常会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在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因此,“适时”意味着央行对于降准有着相机抉择的灵活性。综合分析人士的观点来看,若此次实施降准,有两个重要窗口期。
一是本月月中。央行今年7月份实施降准时曾表示,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从本月来看,15日将有9500亿元的MLF到期,为年内次高水平。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12月份降准置换MLF概率较大。当前一般贷款加权利率仍需要进一步引导下行,而通过降准置换MLF帮助商业银行降低资金成本,进而向资产端传导,利于为实体部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二是明年1月份。从以往情况来看,央行从未在12月份实施降准。2018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央行则在2019年的1月4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1月份实施降准能缓解春节前的流动性紧张局面。
王青认为,若年底前后降准落地,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PPI与CPI存在“剪刀差”背景下,缓解中下游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降准已属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不会带来大水漫灌效应,既不会带动信贷、社融增速大幅冲高,也不会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