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忙碌的券商营业部:北交所账户“应开尽开” 争抢机构及高净值客户

周尚伃证券日报

  北交所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作为重要中介机构的券商正积极参与其中,着力推进北交所相关业务。

  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券商营业部,多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营业部采取‘应开尽开’的原则,对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投资者都做到了信息的及时触达。由于北交所的交易权限可以由原来的新三板精选层交易权限直接划转,来营业部办理的客户不多;新开户投资者也可以完全实现线上办理,如今券商线上化流程很完善。同时,机构客户较为积极。”

  采取“应开尽开”原则 信息及时触达投资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券商已配合完成北交所开市前的第二次全网测试。各项测试任务顺利完成,参测机构技术系统运行平稳。同时,北交所还将在开市前联合各参测机构进行通关测试。至此,距离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更近一步,投资者也跃跃欲试。

  走访中,记者在一家头部券商某营业部看到,现场开户、咨询的投资者并不多,当记者咨询北交所业务后,一位客户经理介绍称:“公司总部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APP、直播等渠道全方位向合格投资者宣传并解读北交所相关业务规则,合格投资者可以通过APP提交权限开通申请,预约开通的权限在北交所开市后即可正式交易,并不需要来营业部。”

  在另一家券商营业部,前台员工向记者介绍:“目前来营业部办理北交所开户的,大多为老年人,他们更喜欢面对面询问业务细节。”

  该前台员工还告诉记者:“我们营业部采取‘应开尽开’的原则,对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投资者都做到了信息的及时触达,并对投资者的具体疑问或者顾虑做详细解释。以客户的自主意愿为前提,协助客户进行线上或临柜开通。”

  在当前竞争激励的证券业,各家券商都特别珍惜机构及高净值客户。一家中型券商营业部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们会对高净值、符合风险承受能力要求的客户,有针对性地通知他们开通新三板精选层交易权限。”

  上述头部券商客户经理也介绍:“针对一些风险匹配合格,或者之前询问过北交所开户的客户,我们都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但也要保持适当性。”

  中银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则表示,“公司已迅速制定了业务营销方案,面对合格的北交所潜在投资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宣传及业务办理提醒,并进一步加大了线上线下的业务宣传力度”。

  从机构开户流程来看,机构投资者准入虽不设资金门槛,但仍需北交所股票交易知识测评。

  开源证券中小盘首席分析师任浪表示:“伴随着北交所投资机会的显现,存量投资者的活跃度也将进一步提升。新增投资者的入场,叠加存量投资者活跃度提升,将大幅提升北交所和整体新三板的流动性和定价能力。”

  挖掘北交所设立带来的投资机会

  北交所宣布成立后,新三板的投资热情也被点燃。“从9月2日宣布设立北交所,到9月3日北交所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再到9月5日至9月10日就多项基本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北交所筹建速度可谓迅速。在政策利好提振之下,新三板市场连续上涨,精选层表现亮眼。”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李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兴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挖掘北交所设立带来的投资机会。首先,关注转板预期较高的优质新三板企业;其二,关注新三板专精特新概念标的。根据工信部披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名单,其中370家为新三板企业,包括10家精选层企业,同时还有超过4000家未上市挂牌企业,北交所设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预计后续将有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挂牌新三板,登陆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具备核心业务相对集中、盈利水平横向领先、现金流健康和研发驱动力较强等优势,建议持续关注新三板专精特新概念标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券商线上、线下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的相关业务大部分都已准备就绪,可随时配合交易所要求正式上线。不少券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开展北交所业务学习及培训。

  业界普遍认为,券商也将因北交所开市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兴表示:“北交所设立将直接利好券商,特别是券商投行和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条线。北交所将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制度,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有利于拓宽券商投行业务赛道,特别是那些此前大力布局新三板业务的中小券商,北交所上市公司业务或将为其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北交所,投资者仍然有很多疑问,例如“北交所与其他交易所的区别、北交所开户条件、交易规则、市场前景、以及新股发行上市的申购规则”等。

  上述中银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及线下投资者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及时向投资者传递北交所相关制度要求、市场特征、未来发展、业务办理、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专业信息,提升投资者对北交所的投资认知和业务熟悉程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