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造车”、续航破题、芯片蓄势——新能源车企在关心什么?
新华社海口9月16日电 题:用户“造车”、续航破题、芯片蓄势——新能源车企在关心什么?
新华社记者王存福、夏天
让用户参与“造车”,改变使用者被动角色;革新电池技术,缓解里程焦虑;提升国产车芯片全产业链竞争力……正在海南海口举行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多位发言嘉宾屡次谈及“用户”“电池”“芯片”等关键词。
用户定义汽车
“用户至上”这个经营理念由来已久,以往多体现为通过服务迎合客户。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用户已经参与到“造车”环节。用户定义车子,车企负责来造。
威马汽车集团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表示,从威马用户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用户图谱逐渐清晰。对比2018年第一代车上市时,2021年“90后”用户占比由18%上升至27%;有孩家庭占比从66%上升至75%;月入超2万元的家庭占比由20%左右上升至37%。
正是基于不断丰富的数据,“用户定义汽车”逐渐成为可能,用户可以买车时参与硬件定义,买完后进行软件定义。用基础的软件功能打造用户需要的使用场景,用户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使用者角色。
“用户参与定义,必须要改变生产模式。”梅松林说,用户定制完成后直接面向工厂。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在大数据驱动下,定制时间从过去的6周缩短到3周。
“通过免费用户体验,从最初的‘不会开’到‘喜欢开’,再到最后的‘离不开’,有60%左右的体验用户最终转化成了购车用户。”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电动化总监邵杰在大会上说。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表示,岚图以用户的安全感、舒适感、尊重感、愉悦感和高贵感为目标,开发了原生智能电动架构,由此可以衍生出很多车型。“另外,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软硬分离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卢放说。
探索续航革新技术
充电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能源汽车车主。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车能融合”的观点为电力驱动注入了新动能。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高效互动,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能够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提升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并提高电网调峰效率和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
理想汽车首席技术官王凯说,增程可以解决长途充电问题。高压快充要做到充电10分钟跑400公里,实现人不离车。
一系列提升车辆续航能力的创新技术也被广泛讨论。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多功能复合集流体技术,针对高镍三元体系动力电池因内短路易引发热失控的问题,可缓解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续航和寿命顾虑。
针对“充电桩”,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集中式充电站、目的地站、专用机特种充电设施等的超大规模接入充电网技术,可满足不同类型车辆的电能补给需求,同时参与电网削峰填谷、调峰调频等电能互动,成为电动汽车与电网、分布式能源、储能网的耦合节点。
此外,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是商用车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也可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建筑、工业和更高效的蓄能供电领域。
智能汽车为“中国芯”创造发展机遇
近段时间,“芯片荒”令整个汽车行业紧张起来,国际上车规级芯片供应商大多来自日本、美国等。参会的相关企业代表普遍认为,在芯片全产业链的竞争态势下,我国正在逐步推出“自主可控”的车规级芯片,国产汽车芯片可以把握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机遇。
“‘缺芯’让国内芯片企业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越来越多芯片圈和电子圈的‘新玩家’加入到了汽车圈。”黑芝麻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杨宇欣意识到,汽车产业链正在重构,为了让汽车变得“聪明”,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需要不断演进,车规级芯片产业亟待革新。
“车规级芯片作为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决定着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走向,是必须自力更生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说,新能源智能汽车对汽车芯片的环境适应性要求降低,行业壁垒有所削弱,未来对汽车芯片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需求拓展等,将有利于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把握机会、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