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筚路蓝缕十余载 基金业“扬帆出海”初心不改

何漪 王彭上海证券报

  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再到美国,十多年来,公私募基金的海外市场经营版图不断扩张。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为了满足个人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公私募基金的“出海”热潮将加快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不仅海外资管巨头纷纷“走进来”,内地资管机构也在积极“走出去”。继中银基金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后,汇添富基金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的申请近日也获得批复。

  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再到美国,十多年来,公私募基金的海外市场经营版图不断扩张。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为了满足个人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公私募基金的“出海”热潮将加快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全球市场的投资离不开中国资金的‘走出去’和全球资金的‘引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海外的中资资管公司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博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

  “出海”热情不减

  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同时,拓展海外业务、布局全球市场成为公私募基金的迫切需求。

  2008年1月,作为首家由内地公募基金公司在海外成立的子公司,南方东英在中国香港正式成立,吹响了内地资管机构布局境外市场的“冲锋号”。

  此后,老牌基金公司纷纷加快步伐,在中国香港接连“落子”:2008年8月,易方达香港成立,此后获得香港证监会核准,从事第一类(证券交易)、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及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拥有RQFII、QFII 资格;2009年11月,汇添富的中国香港子公司汇添富资管(香港)成立,该公司同时拥有RQFII和QFII牌照,是汇添富基金开展跨境业务和合作的重要平台;2010年3月,博时基金在中国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博时国际,启动对境外市场的布局与经营。

  经过十多年的耕耘,先期出海的一批基金公司逐渐找到抓手,确立了自主发展的方向。南方东英管理的公募基金超过了100亿美元,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产品线。博时国际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包括权益、固收及大类资产配置等类别的双向及跨境资产管理服务,获得了多家海外主权基金、央行、养老基金、大型金融机构的委托。截至2020年底,博时国际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45亿港元。

  从中国香港起步,内地基金公司的海外经营版图不断扩张。自2014年起,博时国际与美国金瑞基金合作发行首支跟踪MSCI中国A股指数的ETF,该基金成为美国市场跟踪该系列指数最大的ETF产品。今年1月,双方再次合作发行境外首只中国科创50ETF。此外,博时国际与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的75家机构保持着业务关系及潜在合作沟通。今年5月,中银基金在新加坡设立的子公司中银(新加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近日,汇添富基金的第二家境外子公司——汇添富资产管理(美国)控股有限公司的设立也获得证监会批准。

  新兴资产管理机构也加入了对海外市场布局的阵营。作为高瓴资本和腾讯战略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高腾国际于2018年在香港发行第一只公募基金——高腾微基金-亚洲收益基金,开始以低风险产品打头阵,以满足全球华人海外资产配置的避险需求。

  “内地基金公司出海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博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不断吸引着国际投资者的目光,外资加大中国资产配置力度的趋势已经形成且不易改变;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资产在国民资产中配置比重的不断上升,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对国际化的多元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去境外,尤其是中国香港设立子公司。

  相较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出海”更早。2004年,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并先后发行了景林金色中国基金和景林金色中国加强基金;2006年3月,晓扬投资设立晓扬机遇基金;2006年9月,深圳柏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中国龙动力基金。2007年,私募基金“出海”进入高峰期。上海睿信投资、北京淡水泉、深圳明达投资先后发行投资港股基金的产品。自2020年起,随着量化私募的崛起,头部量化私募也开始挺进海外市场。

  在私募看来,“出海”布局不仅能募集到更多长线资金,而且还能提高全球投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对于“海归”扎堆的量化私募而言,这也充分发挥了其熟悉海外投资的天然优势。

  “出海”困难几何

  不过,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出海”之旅并非一帆风顺。

  “基金公司第一次‘出海’就碰到了次贷危机,同时还面临着监管规则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巨大的竞争压力,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某公募资深人士表示。

  作为第一批“出海”机构,易方达香港在投资、销售及运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都相当大,海外市场的复杂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低,还要遵守不同的监管要求。“我们一开始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迅速适应海外市场,学习和适应海外市场的监管规则。”

  有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机构“出海”遇到的劣势主要是后发劣势,在全球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着经验不足、人才储备不够、使用金融工具熟练程度较差、对发达市场投资品种和客户了解不够、对发达市场规则掌握不够深入等先天劣势。

  “在中国香港市场,作为公募基金主要的零售渠道,外资银行占据着市场的很大份额,准入名单的门槛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资机构公募基金产品的销售情况。”某资管机构市场部人士表示,即使进入了银行渠道的准入名单,想要成为外资银行的主推产品,也绝非易事。

  此外,境外市场对内资资管的信任度、认可度较低,也使得内资机构在海外开展公募业务步履维艰。博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内资公司在海外的品牌效应尚未建立,海外投资者对内资资管的品牌还没有鲜明的认知,在公募产品的推广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内资资管公司执行国际化战略的时间都较短,产品及渠道积累相较于海外资管巨头略显不足,而零售业务是需要深入当地市场精耕细作的,在这一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本土市场方面,大型私募在策略开发、风控等方面已经形成体系了,但在海外市场首先就会遇到募资的难题。”某私募基金人士称。她表示,海内外市场募资环境存在明显差异,海外市场募资更多以直销形式存在,而境内可以通过券商、第三方等渠道来完成。因此,私募基金在海外市场通常需要一家机构一家机构地去联系,即使是一些拥有十年历史业绩的老牌私募也常常会“碰壁”。

  勇于破局

  面对在海外市场遇到的种种困境,资管机构是如何破局的?

  “产品创新,持续投入,顺势而为。”南方东英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和弦表示,产品创新就是抓准国际投资趋势,发行市场需要的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品布局;持续投入就是长久地培育市场和投资人,通过长期持续的投入来耕耘市场;顺势而为,则需积极参与相关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充分利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红利发展业务。

  在产品创新上,南方东英发行了第一只RQFII ETF、第一只中国国债ETF、第一只创业板ETF、第一只杠杆反向产品、第一只恒生科技ETF等一系列旗舰产品。同时,南方东英也发行了第一只采用量化模型的全球资产轮动指数和相关产品。除了在中国香港,南方东英还在新加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发行了全球最大的中国纯国债ETF。短短一年时间,该产品规模就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成功吸引了大量东南亚机构客户。

  “我们几乎参与了所有新政策下的产品发行,从RQFII、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到近期的深港、沪港ETF互挂。这些都加快了业务的发展和产品规模的扩大。”和弦称。

  高腾国际选择基金经理长期实践有效的优质阿尔法策略,为投资者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找可观、优质的投资回报机会。

  “我们在和海外机构投资者交流时发现,长线资产所有者在选择中意的配置策略时,既注重长期良好、持续的业绩,也非常看重与其现有投资组合内其他策略的相关性。尤其是近几年市场波动加大、行情切换迅速,对于长线的配置人,在市场压力时期能否做到良好的下行保护,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高腾国际相关人士称。

  高腾国际的全球新兴市场固收多空策略,一方面在亚洲市场少有机构采用,且基金经理拥有超25年的投资经验,在这个资产类别下有着优异的投资表现;另一方面,其与市场主要的指数负相关,为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组合起到了分散、多元化作用。

  在全球投资者对投资中国资产兴趣日浓的当下,不少公司选择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突破。博时国际的投资版图便是从中国资产开始慢慢向外渗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利率持续走低,一些机构开始在海外进行美元融资,并在2011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成立于2012年的博时国际海外债券团队,是第一批从事亚洲美元债投资的团队。在这个细分领域,博时国际与所有海外资管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由于对中国资产更为熟悉,经过多年的奋斗,博时国际逐渐形成了投研的护城河。

  在博时国际相关人士看来,资管公司在海外开展业务的一大优势在于境内外联动,资管公司对中国企业及个人投资者的了解以及服务能力是其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保持宽松,新兴市场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兼具性价比和安全性的中国资产是外资增持的主要对象。而随着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增加,外资增持中国资产的趋势将为中国资管公司带来不容错失的业务机会。”博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