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业板注册制红利释放 服务创新经济能力跃升

黄灵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十余年前,肩负支持双创企业发展使命的创业板踏浪而来,开启服务创新经济的探索之旅。十余年间,创业板乘风破浪,积极践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年前,创业板再被赋予重任,将注册制往存量改革的“深水区”推进。创业板也得以插上腾飞之翼,服务创新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

  如今,创业板集聚了925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结了37万“研发大军”,打造了较完备的产业链集群,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发展,将持续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添动能。

  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板

  注册制改革落地后的创业板进一步拓宽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度,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支持传统创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截至8月20日,1011家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925家,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

  “公司选择在创业板上市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司的愿景特质与创业板的功能优势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狄耐克董事长缪国栋认为,创业板优势突出,产业导向朝阳,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利于创新型上市企业在创业板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推动国家创新创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时,创业板注重改革创新。创业板历经多次改革,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运作体系,特别是2020年施行注册制,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缪国栋表示,狄耐克将持续发挥创新、创造能力,争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践行者,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公司全产业链朝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经过十余年耕耘,创业板公司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研发中“百花齐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践行者。123家公司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家公司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1家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22家公司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9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0家公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66家公司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背靠坚实的资本市场,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创业板公司始终坚持高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1011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37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370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达到19%,其中203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有150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55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16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还有82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海归”创业。

  近十二年来,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高于A股平均水平,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3万余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信维通信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8%以上为目标,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拓宽核心材料技术能力护城河,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长期性资金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因资金瓶颈而束手束脚。”信维通信有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随着改革动力不断注入,创业板汇聚创新经济的“向心力”凸显。当前,创业板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四个产业在创业板集群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目前,共有21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2.5万亿元,覆盖了信息网络、互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等各细分领域企业。

  2018年至2020年,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8.46%、16.06%和7.11%。即便受到疫情影响,过去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仍超10%,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4500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生物医药产业关系民生健康,95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占深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近六成,总市值近3万亿元,覆盖了从化学药剂到中药饮片、从基因检测到体外诊断、从生物疫苗到血液制品、从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等全产业链体系。

  2018年至2020年,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9.66%、16.90%和26.89%,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1.03%。2020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近2300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近450亿元。

  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成果丰硕,逐步突破海外医药巨头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全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贝达药业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打破肺癌治疗领域进口药品的国外垄断,被誉为民生领域堪比“两弹一星”的重大突破,目前已惠及近20万名晚期肺癌患者。

  新材料广泛运用于国防军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是推动我国从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重点关键产业。目前,共有92家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超1万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2018年至2020年,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4.42%、12.29%和9.91%,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1.45%。2020年实现整体营业收入近15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共有9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1.2万亿元,覆盖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

  2018年至2020年,创业板高端装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17%、16.16%和15.46%,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3.37%。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450亿元。

  科技创新夯实“双循环”根基

  创业板相关产业企业一方面依托国内市场和产业体系,打造自身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创新,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建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添动力。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创业板企业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创新链,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创业板海外营业收入分别为3245.56亿元、409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1%、26.05%,高于A股市场6.14%、8.56%的平均水平。创业板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7.12%提升至2020年的19.57%,创业板公司参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

  分行业来看,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海外营业收入776.30亿元、604.70亿元、382.97亿元、147.3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分别为95.43%、102.24%。

  展望未来,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为根本宗旨的创业板,有望释放转型新活力,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