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 参与机构持续扩围

彭扬 赵白执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您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了吗?可以注册下载数字人民币APP试试。”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刚走进某国有大行在北京的网点,就有工作人员前来询问。

  记者走访了解到,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多家国有大行近期加大对数字人民币钱包宣传推广力度。参与数字人民币运营的机构也在不断扩围,同时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给予数字人民币发展更多可能性。

  专家认为,未来数字人民币发展方向主要在于提升国内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后续料向更大的场景进行推广。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上述国有大行工作人员说:“目前开立个人数字钱包的推广非常快,东城区物美超市以及言几又书店都能用。如果在我行注册开立个人数字钱包,我们会有笔记本、签字笔等小礼品赠送。”

  一位刚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姚女士对记者说:“办完其他业务后,银行网点工作人员问我有没有兴趣了解数字人民币,注册开通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后可以领小礼物。之前就有朋友开通了,去商场吃饭也看到有人问能不能使用数字人民币买单。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就办了一个。”

  在另一国有大行网点走访时,工作人员听到记者要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后,立刻说现在有活动,开通后可以参加交1元充10元手机话费的活动。

  记者走访时还发现,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大,比如可以用来购票乘坐地铁,提高了市民对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使用意愿。

  北京交通委员会日前发布公告称,对于已下载“数字人民币APP”的乘客,可在全路网24条线、428座车站现场的人工售补票处、自动售票机、自助补票充值机及互联网自动售票机上使用数字人民币办理购票、补票及充值等业务。

  “数字人民币将作为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将重构我国货币与支付体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特别是在非银行支付较为发达的当下,数字人民币将增强用户与银行的连接,提升对银行体系的依存度。因此,各家银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加大推广力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需要先普及数字人民币的相关知识,以减少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认知偏差可能带来的风险。

  机构积极参与

  除了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外,参与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的机构也在持续扩围。比如,部分股份制银行在通过与大行合作的模式参与。一位民生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只开通了几家银行,民生银行不在范围内。“但如果您在建行开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支持下挂建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该工作人员称。

  广发银行近日透露,该行正在与工行等其他机构共同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建设,后续将在央行的统一部署下,加快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研究探索。

  在国有大行、股份行之外,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也在近期正式宣布“一点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截至8月12日,城银清算已确认24家城商行通过城银清算接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另有94家银行有意向通过城银清算接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

  在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看来,目前,国内处于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围阶段,地方金融机构加入试点只是时间问题,反映国内数字人民币技术愈发成熟。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

  董希淼认为,更多非运营机构加入有助于调动更多市场力量参与测试、使用数字人民币,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特别是丰富县域和乡村应用场景。对城商行、农商行而言,加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系统,有助于抓住数字人民币先机,提升支付结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法定数字货币的需求。

  向更广场景更多试点拓展

  从机构角度看,大多数认为数字人民币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提升国内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可以降低国内零售支付成本,并通过为公众提供广泛可得的电子支付方式消除‘数字鸿沟’。”中金公司分析师姚泽宇认为。

  周茂华认为,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主要集中在小额、高频的零售等场景,试点已覆盖商业零售、旅游、公共、民生服务、公交、医疗等线下和线上场景,这些领域消费支付特点是额度小、频率高,预计接下来仍将稳步朝这些场景深度挖掘。后续或逐步向其他投资、理财、金融交易及跨境交易等更广场景领域推广,将数字人民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董希淼认为,在重视零售场景拓展的同时,应拓展企业应用场景,如代发工资;丰富政府应用场景,如税费缴纳、补助发放的拓展。同时,探索推进跨境电商等场景应用。

  在盘和林看来,如果国内运行没有太大问题,未来不排除以数字人民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深入的可能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