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评论:人民币资产将保持强大吸引力
中概股、A股市场近日连续调整,人民币资产“不香了”的观点甚嚣尘上。实际上,市场短期的恐慌情绪释放不能代表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个别行业的规范治理更能说明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向前。在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资产高性价比、A股生态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将保持强大吸引力。而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推动消费升级的未来,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还会稳步提升,花香蝶自来。
此次中概股及A股市场下跌,既源于部分行业政策调整引发投资者风险偏好快速下行,亦因前期高估值板块存在回调压力,还因为全球疫情反复导致的市场预期修正,并叠加部分机构防御性减仓或调仓所致。总体而言,投资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市场调整仍属短期的事件性冲击,而非基本面变化引发的趋势性逆转,市场投资逻辑可能会有所改变,但青睐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大方向不会逆转。
从基本面看,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大幅改善。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2.7%,制造业PMI连续16个月位于临界点上方,消费物价指数保持稳定,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下半年经济仍将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8.5%,比发达经济体高3.1个百分点,比新兴经济体高2.5个百分点。映射到A股市场,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明显改善,从已公布中报业绩的上市公司看,逾七成公司预喜。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是稳健的,抵御外部冲击的基础是牢固的。
从全球资产配置性价比看,人民币资产性价比较高,更具配置价值。一方面,中国股票市盈率与发达市场及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相比偏低。比如,中证500指数市盈率处于近十年来的偏低水平,且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显示,中证500指数公司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喜人。另一方面,中国债券投资回报率较高,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3%左右,显著高于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国家的债券,中美利差约170个基点。2020年以来,外资购买境内债券约占全口径外债增幅的一半,且购买主体一半以上是境外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类机构。截至2021年6月末,外资在国内债券托管量中的占比达3.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股票、债券已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外资增配人民币资产也从战术配置转变为战略配置。
从投资环境看,中国股票、债券市场投资生态持续优化,外资投资便利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共批准设立1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支付清算等机构。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中国始终是吸引外资的热土。可以预期的是,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将逐步形成,外资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和方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围绕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一顶层设计,中国资本市场正演绎着“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改革加速度,持续加强法治供给,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净化市场生态,营造投资资金愿意来、留得下的市场环境。
当然,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部分行业过往的野蛮生长路径面临重塑,部分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面临颠覆。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既要发挥好经济转型发展“助推器”功效,大力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培育和发展以“硬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也要把好“入口关”,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展,防范少数人利用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造富”。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已驶入深水区,面临的内外不确定风险增加,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不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不变。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因应居民增配权益资产大潮,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将得到显著激发;随着现代经济治理体系建设的加快,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轨道,资本市场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重要作用有望得到更好发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人民币资产依然并将继续“香”下去,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