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光大固收张旭: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7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维持不变。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此表示,降准后,部分投资者猜测货币政策的取向是否转为宽松,今日MLF操作利率仍维持在2.95%不变,这充分说明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今日MLF的操作量为1000亿元,符合市场预期。”张旭表示,这样既可以向银行体系补充中期流动性,又可以保持政策信号的连续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

  事实上,即使在降准后,金融机构仍存在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需求。张旭分析,一是年内MLF到期量较大。7月MLF到期量为4000亿元,今日操作了1000亿元,金融机构用降准资金归还了到期量的四分之三。在此之外,8月到年底还将有3.75万亿元MLF到期,明显超过了本次降准的流动性释放量。二是后期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的概率较大。一般来说,政府债券发行提速阶段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会大于往常,一层原因是由于该阶段发行量边际提高了,另一层原因是从政府债券募资到财政支出之间存在时滞,该阶段财政体系“冻结”的流动性大于“解冻”的流动性。三是7月税收因素对流动性的扰动较大。过去三年7月税收收入均在1.6万亿元左右,预计今年也会保持在这个水平。

  “金融机构为保持自身流动性平稳,仍希望能补充部分流动性,特别是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较大。预计后续央行也将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对短中长期资金的需求情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张旭说。

  值得一提的是,15日不仅是MLF操作日,也是本次降准的实施日。张旭表示,“市场上关于降准的讨论仍不绝于耳,预期有些发散。部分投资者推断,之所以这么急于降准,一定是经济运行出现了什么‘大问题’,或是在金融领域有什么‘大风险’。也有部分投资者臆测,降准是更高层面的考量,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还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会因为去年的高基数而下行,本次降准是为了进行对冲。这些判断都是没有根据的,过于‘脑补’了。”

  张旭强调,事实上,央行早已非常清晰地阐释了本次降准的目的以及主要考虑。例如,在宣布降准的同时,央行便在官网挂出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在降准之后的第二天,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便接受了中国《金融时报》的采访。

  张旭强调,不是央行的预期指引不够明确,而是市场中存在太多的“执念”。有一些“执念”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比如说通过基础货币投放量、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评判货币政策的效果。此外,也有一些“执念”是抱残守缺的,比如说过度依赖流动性的数量揣测利率走势。早期,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利率指引,因此基于数量的流动性分析一度被视为预测市场走势的"最优解"。但实际上这类方法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高,因为流动性只是影响利率的因素之一,且不是决定性因素。

  张旭表示,近几年来,为了使市场预期和交易行为向有利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央行在政策透明度和预期引导方面做足了功课。例如,央行已经明确OMO利率和MLF利率分别为短期和中期的政策利率,并着力于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波动。因此,市场主体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时,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即可,既无需过度关注数量上的指标,也无需过度关注市场利率的时点值。15日MLF利率维持在2.95%的水平,充分体现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投资者也应对货币政策保持理性的预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