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青山绿水带笑颜——绕川红色艰险地上的发展奇迹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  题:青山绿水带笑颜——绕川红色艰险地上的发展奇迹

  新华社记者

  谷雨时节,川蜀大地生机盎然。

  夹金山下,晨曦唤醒了万亩玫瑰花田里的花骨朵;

  秦巴山上,成片的花椒树已吐露新芽;

  赤水河畔,甜橙花的幽香弥漫了河谷;

  大渡河边,鲜红透亮的樱桃挂满了枝头……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眼前这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地方曾是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之地。

  80多年过去,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在这一片片土地上传承发扬,昔日红色艰险地上诞生发展奇迹。

  艰险地之变

  赤水河畔,晨雾渐散,一栋栋整洁的民居掩映在甜橙树林里,犹如水墨画卷。

  古蔺县太平镇村民李正芬一大早在甜橙林里除草施肥。通过甜橙种植,她家与全国千万脱贫户一样,日子越过越甜。“以前在渡口背煤,脸黢黑,像熊猫。”

  这个渡口正是古蔺县太平渡口,地处川黔山谷之间,险峻异常。

  80多年前,中央红军沿着渡口搭浮桥、造木筏,完成了第二渡、第四渡赤水的伟大战略转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翻开长征史,绕川艰险地处处有红军:红军三大主力在川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跨越急流、征服雪山、穿越草地,在数十个县(区)的崇山峻岭间留下红色足迹。

  在中央红军转战川黔之际,川陕苏区的红军将士也开始长征。

  当年川陕苏区核心地巴中市通江县,位于沟深林密的秦巴山深处。在该县毛浴镇,随处可见的“红色年代”“红军挂面”店铺名和红军石刻标语,讲述着红军和当地群众携手战斗的烽火岁月。

  暮春,漫山遍野的白芍给毛浴镇山坡披上绿装。该镇种植白芍等中药材1300多亩,成为农民致富大产业。

  川西泸定桥头,不时有缠着头巾的老乡叫卖红彤彤的樱桃。泸定这座红色小城,因盛产优质樱桃,成为有名的“红樱桃之乡”。

  昔日枪林弹雨已恍如隔世,山风吹着泸定桥上的铁索,让人感受到红军渡桥的艰险。

  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后,一路向夹金山行军,开始踏上征服雪山草地的艰难历程。

  川西高原上的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一座名为“胜利曙光”的雕塑矗立在几百名红军将士牺牲的地方,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瞻仰,久久沉默。

  村后是辽阔的大草原,红军在此留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感人故事。

  如今的草地,已变成游客打卡之地,青草、飞鸟、牦牛……成为“若诗若画若尔盖”。“十三五”期间,若尔盖县游客总量超千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近80亿元。

  秦巴山区、乌蒙山麓、大渡河畔、高原草地……绕川红色土地上,处处散发着生机,形成一条条绿色发展的大走廊,也在长江、黄河上游竖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不变的誓言

  艰险地变化的背后,是不变的誓言。

  四川小金县达维镇,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之地。在达维镇冒水村,“玫瑰长征”的故事家喻户晓。

  玫瑰,是冒水村村支书陈望慧带领乡亲致富的“美丽事业”。曾经,当地农作物以土豆、胡豆为主,人们起早贪黑,却始终富不起来。

  几年前,村民的土豆被野猪“扫荡”后,留下一株坚强的野玫瑰,让陈望慧一直难忘。当得知玫瑰精油比黄金还贵时,她激动得彻夜难眠。

  此后,她坐大巴、挤三轮、蹭拖拉机,从甘肃到山东,四处“取经”,柔弱的女人走完了“玫瑰长征”。

  50亩、500亩、10000亩……在陈望慧带动下,小金县30多个村种起了玫瑰。30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看到大家腰包鼓起来,从内心高兴。”陈望慧说,当年红军打天下为了百姓,现在更不能忘记初心。

  赤水河畔,古蔺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崇东为推广甜橙种植,常年在山路上奔波。一次,他在山上摔了个颅内出血,休养几天后仍放心不下甜橙林,又赶回赤水河边。王崇东说,老乡传统观念强,非要在甜橙苗旁种玉米,用来喂猪。

  后来,王崇东让示范户带动,老乡慢慢接受了科学种植技术。“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老乡富了,才不愧对这块红色土地。”王崇东说,现在古蔺县赤水河畔,20多万亩甜橙让老乡日子“甜上加甜”。

  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里,一块木板上写着“红军要帮助回夷谋解放”。过去8年,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奋战在大凉山深处,践行着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四川有150名扶贫干部牺牲。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23岁,年龄最大的68岁。

  换穷貌、拔穷根、谋富业……新时期党员干部不忘先辈誓言,昔日绕川红色艰险地,已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永恒的精神

  彝海边,58岁的沙马依姑眼睛炯炯有神。

  他是见证彝海结盟的“毕摩”沙马尔各的孙子。当年,红军在彝族同胞的护送下顺利通过彝区,成功抢渡大渡河。

  然而,为红军提供帮助的许多彝族群众,都遭到反动军阀的疯狂报复。1945年,沙马尔各遭遇意外不幸离世。

  “他到死都在等红军回来。”沙马尔各的儿媳、84岁的苏久克的莫说。

  1986年,彝海成立了管理处,23岁的沙马依姑成为首位工作人员,每天劝说毁林开荒、采伐木材的老乡,忙得“坐都坐不住”。

  20世纪80年代,彝海村已有很多老乡外出务工,但沙马家的人全都留了下来。“彝族谚语说‘祖先住的地方,后代不能断火’,守护它,是分内的事情。”

  沙马依姑一定要这里山清水秀。

  年复一年,沙马依姑守护着彝海。2005年5月,彝海结盟纪念馆落成,他当起了讲解员,每每讲起爷爷的故事,眼里都放着光。

  红色土地孕育红色的精神,并扎根在群众心中。

  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春雨浸润着一排排无字墓碑。这座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万余名红军烈士。

  作为川陕苏区中心的巴中,当年每10人就有1人当红军,每30人就有1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通江县诺水河镇脱贫户李国芝写在墙上的标语,字迹歪歪斜斜,却振奋人心。他的一双大手布满伤口和老茧,那是他栽花椒树时,被荆棘刺后留下的伤痕。

  “要脱贫就不能当懒人,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我一个人也要打赢!”这些年来,他每天起早贪黑,平整了几十亩撂荒地,种下了中药材、花椒,养殖了几十头黄羊、生猪,去年纯收入近10万元。

  红色精神不仅仅激励着李国芝,赤水河边、大渡河畔、高原雪山……在绕川红色艰险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继续攻坚克难,守护绿水青山,朝着乡村振兴迈进。(记者:任硌、周相吉、吴光于、吴晓颖、陈地、康锦谦、卢宥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