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硬科技”标准升级 投行“内功”修炼正当时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4月16日,证监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形成“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同日,上交所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科创属性要求,并细化对发行人科创属性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的披露和核查要求。
对于科创板这一重大变革,多位投行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科创板定位把握标准,引导和规范发行人申报和保荐机构推荐工作,有利于促进科创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修订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
具体来看,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等内容,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许灿认为,“科技创新关键还是靠人,所以在科创属性评价维度中增加研发人员比重的要求,是科学合理的,符合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规律,是对原来的科创属性评价维度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利于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
“目前科创板申报和在审企业中,部分企业研发费用指标刚刚过线,而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投入、收入规模相比差距较大,此次在常规指标中充实人员数量要求,进一步夯实科创企业的硬科技实力客观判断标准。”国泰君安投行事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许业荣表示。
对于负面清单制度,国金证券副总裁姜文国直言,“这消除了部分伪科技企业冲击科创板的侥幸心理,有利于科创板真正服务于硬科技企业,增强资本市场对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有市场声音担心,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修订后会对拟申报企业和目前投行储备的科创板项目造成影响,许灿判断道,“对于科创属性突出的企业,影响有限,但是对于偏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公司,可能会有影响,总体评估影响有限。”
中介机构加强“内功”修炼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在注册制的大背景下,提升执业质量成为投行的重要“课题”。
国信证券副总裁谌传立强调,建设好科创板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服务的理念贯穿到市场推广、企业申报、审核、注册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尤其要提高服务能力、传递政策和监管理念,把真正的“硬科技”企业推向科创板。
“本次修订给投行的科创板保荐业务增加了可操作性,但投行不仅应核查数量指标,更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综合判断,保障企业的科创属性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企业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以及科技创新行业领域和相关指标的科创属性要求。要把真正硬科技技术企业筛选出来。”姜文国称。
但姜文国也坦言,投行在综合判断发行人是否具有科创属性上也存在难点,“首先是行业领域判断不清晰,像发行人的主要产品,从生产过程和所用技术来看可能是一个行业,但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可能又是另外一个行业。其次是核心技术表达不清晰,发行人提供关于核心技术的资料,例如专利说明书上载明的某专利的用途,语言过于晦涩,专业术语难以理解,无法自行判断技术的先进性,更多依靠发行人解释说明。最后,是研发。例如研发费用真实性、研发费用归集准确性难以核查,同时研发人员归属难以区分,如果研发人员既从事研发工作,又兼职销售工作(如经常在客户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向客户推荐自己产品技术先进性),工时可能没法清晰核算,以至于研发部分的薪酬没法仔细核查。此外,发行人核心技术应用于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较难区分,实务中往往直接采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但该数据的可靠性也可能存在问题。”
许灿亦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投行在判断评价企业科创属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跟科创板建设的目标和市场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后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内功’修炼,特别是在行业分析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姜文国建议,投行可设置相关行业部门,专业化运作,挖掘硬科技企业,同时督促从业人员学习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最新政策,督促业务人员加强对相关行业的学习和研究,熟悉相关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运作模式。投行业务人员应具备较丰富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必要时,投行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作为顾问。
“解决上述难点问题也正是要考验投行责任心、专业性、以及行业经验等方面的积累。”姜文国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