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一鸣:增强韧性的关键在于七个方面

专家建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胡东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胡东林)疫情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韧性”成为社会热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衰退等三方面的冲击,而加强风险管控能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增强韧性的七个方面。

  在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与波士顿咨询公司3月19日联合主办的“构建高韧性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暨《高韧性社会》新书发布会”上,王一鸣表示,目前尽管已开始疫苗接种,全球经济也有复苏回暖的迹象,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仍然存在且严峻。他提出,增强韧性的关键在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有效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社会治理,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加强风险能力管理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强化建设国家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金融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与财富创造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社会依然面临不确定性,这更加凸显“韧性”的特殊意义。为此,要继续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用软价值提升创造新需求,通过供给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扩大中等群体收入;加大本土的科技研发和供应能力,积极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及来自内部外部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指出,纵观历史,与其他已经崛起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崛起难度较大,来自气候变化、环境因素、意识形态、和平发展、老龄化、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和压力都是制约因素。为此,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释放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超越技术掣肘,改变“卡脖子”现状;三是深化全球拓展,以全球视野看待中国的发展;四是坚持代际奋斗,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唤醒民族奋斗激情,打好发展“持久战”。

  出席论坛的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高韧性社会》作者周园;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韧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伟平;中译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乔卫兵等嘉宾就如何打造高韧性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了主旨发言与探讨。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由中译出版社3月正式出版发行。在书中,作者着重阐述了危机识别、快速反应、抗压恢复、变化创新与布局未来五个阶段和提前预警、敏捷响应、指挥协作、动员沟通、分散缓冲、多元包容、融合创新与平衡致远这八种能力,并结合国家、企业、组织、社区乃至个人等不同主体,论述了如何打造社会韧性、城市韧性、组织韧性和个人韧性,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解决方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