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潮撞上招工难 外贸企业上演“抢人战”
“长期以来,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需要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受疫情影响,加上临近春节,劳动力紧缺情况更加明显。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一天要接十几个电话,全是催单的。”在洁美科技繁忙的车间,生产负责人周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用工缺口大,只好调一些后勤、行政岗位人员协助生产。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因海外订单量大增,同时临近春节,外贸企业用工缺口明显扩大。
不敢轻易接订单
地处浙江的洁美科技生产的是为电子元器件配套的载带,近一半产品出口。在公司生产车间,所有设备开足马力,员工们忙着生产、搬运、装卸。
周全介绍,2020年三季度以来,洁美科技的订单量就不断增长,目前排产至少要到三个月后。公司的下游电子元器件客户,订单也排到了下半年。
上海一家从事车载智能设备业务的上市公司生意同样红红火火。董秘陈平(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产品超过90%外销,在手订单至少排到6月。2021年上半年的订单量比疫情发生前年份还要多。
一家从事家具出口的上市公司业务负责人李志(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疫情促使“宅经济”兴起,在家办公的家具需求大增。因为担心上游厂家的供货能力,公司迫不得已推掉一些订单。“每月至少推掉200个货柜,差不多十万件家具。”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呈逆势上扬态势。一位进出口从业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需求回暖叠加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使得外贸数据格外亮眼。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星称,稳外贸促增长各项举措得到有效实施。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得以鲜明体现。此外,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策略,跨境电子商务强劲发展。
使出浑身解数招人
紧随订单潮而至的是用工短缺,企业为招工使出“洪荒之力”。
“我们并不算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以销售、研发为主,待遇在行业中算平均以上水平。2020年底就开始招工,现在缺口还是很大。”陈平说。
周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目前用工缺口的比例至少为10%。“正常情况下,每位员工负责约20台设备。由于用工缺口大,一些员工负责的设备超过30台。后勤、行政岗位人员也调来协助生产。工作量增加了,收入也会提高,新手月薪8000元以上,熟练工可达每月1.5万元。”周全说。
多个渠道的数据也印证了用工紧张的程度。据人社部2020年第三季度数据统计,我国求职人数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74.3万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49.2万人;用人缺口从第二季度的74.6万人上升到82.4万人。
为留住老员工、吸引新员工,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到周边乡镇招人、提高员工基本工资、与技校合作、通过中介介绍等都是“基本款”。而鼓励员工留在当地过春节,节假日三倍工资成为标配,有些地方政府会组织企业集体跨省招工。
除了上述手段,洁美科技还有两招:工人过来干满三个月就给介绍人奖励600元,原来出去的熟练工回来奖励1000元。“但效果很有限。”周全坦言。
一位不愿具名的江苏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为了抢人,同行企业甚至打起价格战,“你月薪给一万,我就给一万二。有的熟练工来回跳槽,工资涨了数千元。”
广东某服装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一些人口大省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企业为弥补用工缺口,不得不调高招聘员工年龄上限。比如,女工从40岁上调至45岁,男工从45岁上调至50岁。
多措并举解难题
金星表示,招工难是近年来一直困扰企业的难题,“疫情给人员流动带来影响,更多人选择在家附近就业。”
以前,流动人口主要向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等大城市聚集。远川研究所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二线城市产业不断发展、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用工需求逐渐增加。这些都会对总体劳动力流动格局产生影响。
李志说,环境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原来不少车间工人不喜欢放假,因为没钱赚;现在很多年轻人即使多给钱,也不愿加班。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需要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受疫情影响,加上临近春节,劳动力紧缺情况更加明显。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对于用工紧缺的企业,周密建议,不要盲目接订单,要合理评估企业人员数量及供给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履约,对企业信用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同时,企业可以参与一些产业、行业联盟,形成更加灵活、弹性的供给能力。比如,订单量太多没办法完成的企业,可以借助有富余能力的兄弟企业生产线,或通过行业组织、产业联盟进行资源调配。
此外,专家建议,企业要重视科技的力量,通过技术升级减少对于人力的依赖,提高效率,向产业链高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