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张岸元:专业机构投资者、外资入市促进A股成熟度提升

昝秀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昝秀丽)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对内改革持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专业机构入市积极性明显提升,外资投资A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也有了大幅提高。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入市促进了A股成熟度提升。

  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初至今年11月底,境内专业机构A股交易金额合计约112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比例为17.75%,较2018年上升1.34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前11个月交易金额占比达18.83%,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截至今年11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计11.50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6.26万亿元,翻逾一番。境内专业机构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17.83%,较2018年末上升3.47个百分点,也处于近年最高水平。

  他分析,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入市促进了A股成熟度提升。首先,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更倾向于持有低估值的价值蓝筹和业绩确定性强的行业龙头,在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对资本市场产生较为明显的溢出效应。其次,专业投资者和外资资金具备较强估值定价能力,筛选优质投资标的能力较强。再次,机构及外资以长期资金方式进入,与股东、管理层关系更为密切,有利于上市公司资金更多流向具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最后,相关资金能够降低摩擦成本,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和公司股价稳定性。以上四个方面在今年以来的市场运行中均有体现。

  “投资结构生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张岸元指出,一是机构和外资持仓比重稳步提升,由个人投资者占主导地位开始向机构占主导地位转变。近两年(2018年三季度末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机构持股比重(含QFII)由48.34%提升至52.68%,陆股通持股比重由1.55%提升至2.41%,专业投资力量愈发壮大。二是从机构和外资行业持仓特点来看,价值蓝筹和高成长性板块明显占优,市场投资风格更加稳健。从持仓行业结构来看,近两年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子、医药等板块获机构和外资增持较多,与相关板块二级市场表现也存在较强关联性。

  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张岸元认为,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入市积极性,尚有空间可寻。

  他指出,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在市场开放层面,一是针对中概股在海外面临的日益严苛的财务审查,要尽快健全境外企业境内二次上市规则,并在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建设层面逐步向国际主流市场靠拢,为吸引更多优质海外上市企业回A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放松双向开放标准,扩大可投资股票范围。如,可考虑将新三板精选层纳入陆股通标的范围,提升市场流动性水平。

  在制度改革领域,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停复牌制度,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缩短停牌时间,减少对市场流动性的破坏,消除外资隐忧。另一方面,改革国内评级制度,探索由“发行人付费”向“投资者付费”模式的转变机制,同时为外资评级机构在华展业创造条件,严惩逃废债行为,扩大国内信用债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他认为,关于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入市积极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根本。一方面,要重视制度环境的构建,支持更多成长性较好的优质科创企业上市,为市场引入更多“活水”。另一方面,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加快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对存量结构进行优化。

  此外,健全监管制度是保障。要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职责,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破坏市场秩序和规则的行为,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保护公募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摒弃“散户”思维

  张岸元分析,注册制下,个人投资者应摒弃“散户”思维,依靠专业的投资力量来分散投资风险。

  首先,注册制下市场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明显增多,超出个人投资者精力所能覆盖的专业领域范围,对大量新上市公司很难做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在选股方面必然需要依托专业投资力量的支持,以分散决策风险。

  其次,注册制放宽了上市标准,为更多处于成长期、尚未盈利的科创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对此类企业进行估值定价存在较高难度,没有专业投资机构的参与,个人投资者很难在标的选择方面做出精准判断。

  再次,从科创板、创业板实践来看,注册制改革通常伴随着涨跌幅限制的放宽。由于教育背景、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条件各异,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不一,部分投资者在决策时易受情绪化因素影响,这无疑会放大注册制下市场的波动率水平。专业投资机构的参与可以帮助个人投资者减少非理性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当前监管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依然较为薄弱,一旦注册制下个人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在诉讼层面很难拥有和专业投资机构等同的话语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