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链壮链谋产业 长三角各城市协同打造“黄金”供应链
今年春节期间,疫情来袭,防护和消毒用品存在巨大的缺口。这时,生产消毒洗手液等产品的上海开米科技有限公司决定提前复工。
然而,10余家供应商分散在各地:标贴供应商位于江苏太仓,30g小瓶子供应商在上海青浦,500g大瓶子在浙江嘉善,原液材料和泵头则远在湖南长沙和广东中山……经过多方协调,供应链保障问题得以解决。1月底企业便全部恢复生产。
这是长三角企业快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个典型案例,表明长三角地区不仅经济联系紧密,供应链和物流协作水平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
展望“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区域内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都致力形成产业集群,必将依赖更加广泛、高效、稳健的供应链体系。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在长三角区域调研后发现,强链壮链谋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的共同行动。
九城市企业联合采购: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
瞄准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的进博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又迎来新突破。
九城市代表共同签署了上海松江区的车身焊装改造项目、嘉兴市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项目、杭州市的智能工厂项目等一批跨区域产业链合作项目,作为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合作的首批成果展示。同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还举行了九城市企业联合采购协议的换约仪式。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走廊,目前,G60科创走廊已推出了13个产业(园区)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区。中国商飞等头部企业还分别与九城市达成战略合作,拟打造大飞机产业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接下来,G60科创走廊将以编制九城市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建立西部五区共生互补产业生态体系为支撑,深化头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快构建具有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集群化:
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力
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云集于此。
“以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为例,泰州致力于起到牵头发展的作用。”泰州市副市长张育林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泰州已牵头连云港、无锡组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参加国家工信部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该集群以泰州的中国医药城、连云港的中华药港和无锡的生物谷为集聚载体,拥有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企业2400余家,总产值达2600亿元,约占全国的10.88%。
作为一座因钢而生的城市,安徽马鞍山市提出将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打造“1+3+N”产业集群(基地)。其中的“1”便是做大做强做优钢铁相关产业集群。以中国宝武战略重组马钢集团为契机,加快推进钢铁主业、轨道交通装备、特种冶金材料等八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大而强、强而优的钢铁产业集群。
据嘉兴市政府相关人士介绍,嘉兴市今年出台了新制造“555”行动,未来将突出“强企业”“强链条”两大策略,巩固壮大现代纺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工新材料长三角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制造和智能家居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链。
供应链打造拓展至城市区域层面
“区域供应链是支撑上述愿景的重要基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中浦院牛津大学联合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焦永利认为。
在焦永利看来,“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应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维度、商业领域拓展到城市、区域层面,以此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供应链打造,嘉兴市似乎胸有成竹。嘉兴提出,首要工作是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防止“掉链断链”。特别是加大外向型产业恢复生产的力度。引导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产品换代,积极采取出口转内销等方式稳定企业产销,强化“稳链固链” 。
面对当前的外部机遇,针对承接大城市产业链、创新链的溢出,嘉兴市又提出要强化“新链换链”。把握“新基建”的风口,则要“引链扩链”,推动产业链攀升和价值链提升发展。
张育林告诉记者,泰州市将深化园区体制改革,鼓励重点园区加强区域合作,完善飞地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园区共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方面将大力推进与上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南京生物医药谷等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面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一体化”与“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焦永利认为,长三角地区还需进一步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推进,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跳出地方化思维,各地联手构建更为绿色、稳健、智能化的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