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甘肃陇西高山村民“下山记”:没想到理想实现得这么快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9月14日电 (杜萍)十多年前,家住甘肃省安定区的安晖嫁到了陇西县马河镇杨营村。

  彼时的杨营村在海拔2300米的山上,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土坯房子,村道泥泞,村民们一年的收入主要靠种植中药材和在外务工,“当时是为了爱情,来了后也没觉得有多苦,就是孩子上学非常不方便。”说起当时的选择,安晖有些害羞。

  安晖说,山上没水,山路两边全是沟,只有摩托车和农用车通行。孩子在山下的村子上学后,她每天早上步行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回家做中午饭,再去送饭,往返需一个多小时。丈夫在周边打工,她除了照顾孩子、老人,还要忙活农活,虽然生活“疲于奔命”,“但丈夫努力,孩子上进,日子也有奔头。那时最大的盼望,便是孩子上初中住校,这样就不用起早贪黑地奔波了。”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马河镇距离陇西县城55公里,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镇,而杨营村距离县城更远。马河镇党委书记周智奇说,杨营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针对该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的情况,在2014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周智奇介绍说,当时对杨营村实行一次性规划到位,分三年实施,2016年搬迁了45户,2017年搬迁13户,2018年搬迁10户,总共搬迁了68户,“这样确保村民搬得出”。

  安晖是首批搬迁户,当得知要搬到山下生活时,她和丈夫高兴得几晚上没睡着,规划着搬迁后的生活,“当拿到房门钥匙后,院墙刚建好就搬了进来。”搬下来后,安晖的丈夫再没外出打工,“村上配套建设了养殖场、香菇棚,我和娃他爸养牛、种香菇,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为能让杨营村村民搬下山、稳得住,杨营村除发展中药材种植等传统产业外,还通过帮扶单位、利用帮扶资金发展食用菌,养牛等产业。

  “因户制宜。”周智奇介绍说,该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党员带动贫困户,涵盖中药材、高原夏菜、畜草产业、食用菌、劳务等行业,通过带动实现贫困户养殖年收入2万元,高原夏菜、食用菌户均年增收1.2万元,就近务工年收入0.8万元。

  今年48岁的石宏,是杨营村最后一批搬迁下来的贫困户,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最累的便是从山下挑水,“挑一担水要走一个多小时”。

  石宏家里有十亩多山地,以前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想种些经济价值高的东西,路不好走,运不出来,“那会儿的收入主要靠在外打工,因为农忙时还要回来收割庄稼,所以只能在周边打些零工。”

  自从搬下山后,石宏便再没外出打工,家里养了3头牛,平时有啥问题,合作社上门指导,还因为会维修水管,还被安排到了村里的自来水管网维护公益性岗位上,山上的地也全种上了玉米,作为牛的饲料。“现在住着新房子,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水冲式厕所,两个孩子也都工作了,一年能收入6万多元,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石宏直说这样的日子以前不敢想。

  现在的杨营村,白墙青瓦掩映在绿树里,水泥硬化的村道干净,太阳能路灯矗立在两旁,微风吹过树叶沙沙。2017年,该村被评为甘肃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贫困户由2014年占全村人口的43%,下降到现在的1.6%,是脱贫攻坚以来变化最大的一个村。”说起杨营村周智奇颇为自豪。

  安晖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看到以前生活的大山,“山上的地全部种了柴胡,今年还卖掉了三头牛,到现在已经收入五万多元,家里还购置了私家车。”安晖看着院子里试养的蜜蜂,直言以前这些都是自己的理想,没想到实现得这么快。

  据陇西县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53户13937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3253户全部完成搬迁入住。该县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持因地制宜搬迁,创新模式拓宽安置渠道,有效改善贫困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实现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