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民币三个月涨逾3500点 万亿元资金“幸福来敲门”

范子萌上海证券报

  9月1日,人民币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一度升破6.84、6.83、6.82三道关口,双双刷新逾一年以来新高。截至昨日21时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报6.8164、6.8247。

  这波始于5月末的人民币升值大浪,已经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蹿升了超过3500个点。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却迭创新低。截至昨日晚间发稿,美元指数下跌0.34%,报91.87,为2018年5月以来首次下探92关口。

  在人民币稳健“底色”支撑下,巨量新增资金有望进入中国市场。渣打中国发布最新报告称,9月24日,富时罗素将公布其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的年度评估结果,预计中国国债有八成可能会被纳入其中。一旦成功纳入,理论上将会带来1400亿美元至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人民币升值加速 万亿资金“向东流”

  昨日盘中,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分别触及6.8100、6.8141,双双升破6.82关口,也刷新了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面相对占优构成了人民币汇率稳步上行的坚实“基座”。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一方面,8月份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额可能保持小幅正增长,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受中美利差走阔推动,外资不断流入,推升人民币汇率走高。

  9月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高达235个基点。债券通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中国债券2.67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1650亿元,持有量占中国债券市场余额的2.8%。

  “人民币涨势迅猛,表明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也带动中国股市跑赢亚洲其他市场。”FXTM富拓市场分析师陈忠汉分析,在亚洲主要股指中,上证综指今年迄今累计上涨近12%,表现领先。同期,MSCI亚太指数涨幅仅略高于1%。

  资金仍有望源源不断流入。渣打中国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全球大概有2.5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在跟踪WGBI指数,中国国债一旦纳入该指数,按中国债券在该指数中的比重5.7%预计,理论上可以带来1400亿美元至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报告还称,随着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全球储备资产多样化以及人民币资产逐步纳入全球债券指数,外国资金有望加速流入中国债券市场。预计2020年全年,资金流入额为8000亿元至1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这个数字有望升至1万亿元至1.2万亿元人民币。

  美元指数跌势难改

  在人民币稳步上行并挑战新高的“跷跷板”另一头,美元指数正在加速回落。

  受美联储宣布的新政策框架压制,美元指数反弹之路“一片泥泞”。9月1日,美元指数下破92关口,创下28个月以来最低。此前,美元指数已经连跌4个月。

  日前,美联储宣布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里程碑式”的调整,强调就业并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实施更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利空美元。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长期来看,即使美国通胀抬升,短期利率可能都会被锚定在零利率附近,这对美元汇率是个中长期利空。

  美国银行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逾36%受访基金经理认为,沽空美元将是下半年最具胜算的外汇套利交易之一。报告表示,相比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因疫情反复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其他经济体疫情防控效果更好、经济复苏前景更佳,吸引全球资本更愿意投资非美货币资产。

  外汇市场结汇意愿渐浓

  人民币汇率涨势强劲、美元指数“跌跌不休”,让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方式逐渐呈现新特点:结汇需求正在加速释放。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汇率及本地市场策略主管季天鹤观察到,自8月下旬以来,市场购汇盘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上周人民币汇率突破关键点位6.90之后,实需交易的出口商处于加速结汇阶段。

  结汇需求的集中释放,仍然有望带动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高。

  “未来人民币超预期升破6.6,可能来自于企业大规模结汇或美元指数超预期下行。”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6.75附近形成新的中枢,上限为6.6、下限为6.9。

  当然,升值预期中还是存在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既有可能因为美元的下跌和自身趋势的强化而进一步升向6.70一带,也有可能因为美元的短期反弹而出现技术性回抽。”李刘阳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