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经济企稳回升 协同效益增强——京津冀奋力答好“双考题”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题:经济企稳回升 协同效益增强——京津冀奋力答好“双考题”

  新华社记者关桂峰、闫起磊、郭方达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奋力答好“疫情大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考”的“双考题”。

  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经济稳步复苏,新经济新动能催生勃发,京津冀协同效益增强……京津冀三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区域发展更有后劲。

  重大项目施工忙

  烈日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一期工地上,环球主题公园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标志性景点和建筑已初具雏形,全面进入骑乘与表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2021年上半年将投入试运行。

  在科学防疫、封闭施工的前提下,京津冀三地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充分发挥了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挖掘机日夜轰鸣,工程车往来穿梭,工人加紧施工……河北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2月中旬,工程全面开工。

  在河北雄安新区,南拒马河(二期)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河北雄安绿博园雄安园建设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启动区市政干线道路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疫情下,天津市推进重大项目的力度不减。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天津市共梳理重点项目346个,总投资超1万亿元。天津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总额相较前5个月增长38.8%。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谈绪祥说,北京上半年压茬推进307个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全市新开工项目699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经济企稳回升 新动能催生勃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京津冀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企稳回升。新动能催生勃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速,成为上半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3.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4个百分点。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309.28亿元,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河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87.3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7个百分点。

  “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7%,支撑作用明显。”河北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田艳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季度实现了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值等指标增速上半年均实现了由负转正。

  危中寻机,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在京津冀区域茁壮成长。

  创新活力支撑经济复苏。在北京一处建筑工地上,用手机对着满载钢筋的卡车拍照,手指简单圈定一下钢筋范围,几秒钟后,屏幕就能迅速识别车上有多少根钢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应用场景落地,该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近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超30%。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说,北京经济发展的韧性增强、活力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4%。

  天津市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4%。网络安全、生物医药、动力电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京津冀协同迈上新台阶

  有园区却缺人才,有资金却缺技术,过去京津冀一些企业难以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相声说:“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企业各自发挥优势,让产业链活起来。”

  京津冀积极推动“云招商”“云签约”,主动匹配企业需求,精准招商。上半年,天津市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328个,资金到位538.73亿元。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通州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北京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中的幼儿园封顶装修、中小学主体结构封顶;冬奥筹办有序推进,冬奥村结构封顶,京礼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天津、河北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数据显示,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063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000家。

  同赏一片天,共享一域水。今年,京津冀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推进大气污染联动治理。以北京为例,上半年PM2.5累计浓度为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8.5%。

  长江商学院教授李伟说,通过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经济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