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落实落细 减税降费红利向深度释放

孙韶华经济参考报

  多地前5月减税成绩单陆续披露

  近期,包括河北、山西等地前5月的减税“成绩单”陆续披露,地方在落实落细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出真招出实招,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助力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与此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还在持续跟踪减税降费落地情况,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多举措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稳企业、惠民生,2.5万亿减税降费不断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在山东烟台,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十万吨豌豆精深加工车间内,操作员在中控室通过大屏幕指挥和调度车间巡查人员,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所得税的减免和退税款的及时到账,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笔直接的现金流注入,为我们顺利渡过难关、实现新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也进一步加快了科技研发步伐。”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税收优惠给力、退税到账迅速、企业资金充足,一季度公司业绩逆势强劲增长,实现销售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18.30%。近几月的企业生产效能已达到甚至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真金白银的支持,有效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3月奥润顺达正式复工复产,4月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经营水平。2至6月,该公司共享受减免税及社保费用共计348.98万元。

  减税降费的红利正在多地显现,近期披露的减税数据与企业的直观感受形成呼应。山西省6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山西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已达63.78亿元。另据测算,通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和提高起征点标准,全年预计减税20亿元,近10万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直接享受优惠。

  来自河北省税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河北省税务部门共办理新增减税降费457.5亿元。其中,落实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相关优惠政策,惠及纳税人109.6万户次;落实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相关优惠政策,惠及企业和个人13.5万户次。

  全国来看,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066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降税降费4857亿元。

  2月至4月,阿里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连续3个月向淘宝、天猫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发送线上问卷,调研疫情给平台上的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困难和挑战。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感受最明显的政策就是税费减免。

  在去年2.36万亿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基础上,今年我国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此前召开的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切实兑现减税降费做出系列具体部署。

  近段时间,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一方面,继续实施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另一方面,新出台减税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和减免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收费政策等。

  这些政策围绕对冲企业经营困难,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目前来看,减税降费红利开始向深度释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减税降费政策正在不断落实落细。为了弥补因减税降费带来的基层财力缺口,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举措也将推动财力下沉,保障基层民生。

  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指出,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更多减税红利。

  “小微企业数量大,覆盖面广,容纳就业的人数多,保障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十分重要。”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我国在疫情开始之初就及时地出台了一揽子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直接切入小微企业的现实困难,例如降低社会保险可以缓解其人工成本高的问题;银税互动可以缓解其资金实力薄弱无资产抵押担保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所得税延期纳税以及非接触式办税可以解决其人力不足管理能力低下的问题;此外,增值税的减免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减税降费如同细水长流,能够从根本上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李旭红表示,减税降费不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同时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的冲击提供保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