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稳就业政策发力 企业各显身手迎“招工季”

段芳媛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人在在线教育行业工作了6年,对在线教育企业中台运营工作很擅长。”通过线上视频面试方式,居住于河南的林林(化名)得到了北京某知名在线教育公司高级运营经理的职位,目前正在家“云办公”。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稳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中央及地方近期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伴随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招聘需求逐渐释放,云招聘、就近招工、共享用工等成为时下热门词汇。“‘金三银四’的火热招工季没有缺席,只是比往年来得略晚一些。”北京一家大型猎头公司资深人士金江说。

  线上招聘火热

  疫情防控要求之下,线下招聘向线上转移,云招聘成为通行的招聘方式。林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是他首次以线上面试方式找工作。“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对着屏幕总觉得在与空气说话。”林林说。

  为推动就业,人社部近期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与互联网平台联手,助力云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专场”为例,抖音将联动100所高校、30家世界500强企业,发起500场线上宣讲会,为大学生提供上万就业岗位;支付宝在近日举办“百万人无接触”招聘会,包括海尔、平安、中国联通等6万家企业提供逾10万个就业岗位,涵盖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贸易等行业。

  金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线上招聘火爆,说明用人需求客观存在,人才储备计划和业务正在回归正轨。对第三方招聘服务提供商来说,招聘形式的调整有利于职位交付的正常进行,降低疫情对招聘进度的影响。2月至3月客户均是通过电话视频进行面试,目前已有一位候选人拿到工作机会,一位候选人成功入职。

  林林所在的在线教育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线上招聘基本上可以解决用工需求问题。而且,受聘员工可以在线办理入职,直接在家办公。

  公司各出奇招

  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叠加政策支持,很多公司近期启动招聘计划,同时各出奇招解决用工需求。

  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近日发布招聘公告称,为促就业稳复工,公司将线上招聘8个部门60个岗位。同时,为更好地吸引、激励人才,易捷公司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原则运作;公司部门总经理以下用工推行职业雇员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同工同酬。

  湖北上市公司良品铺子则推出6500个岗位的云招聘计划。截至2019年6月30日,良品铺子员工总数为9627人,相较之下,6500人的招募规模非常可观。良品铺子资深副总裁赵刚表示,做出这一决定,既是基于业务发展需求的“既定动作”,更是响应国家“稳民生、稳就业”的举措。

  除了扩大招聘力度,共享用工也成不少公司采取的一项稳就业措施。在疫情期间,餐饮企业西贝有2万多名员工待业,而盒马生鲜则出现“用工荒”。两家联手后,西贝待业员工暂赴盒马生鲜工作,两家公司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

  共享用工得到各地政府支持。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出台《关于开展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工作的通知》,在保障企业与员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福田区在“福企新十条”里对使用共享员工实行补贴政策,对达成员工共享协议的,共享人数在10人以上且共享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按照每名员工400元给予实际用工企业一次性支持(最高10万元)。目前,深圳市各区人力资源部门用工余缺调剂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多举措稳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3月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企业是就业的源头,企业在,岗位就在,就业才稳。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不少支持企业发展的新举措。《意见》明确要求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要扩大招聘招募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资金激励,拓展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覆盖范围。

  与此同时,当前各地也纷纷将稳就业放在首位。以湖南省为例,为保障企业“稳得住,干得好,留住人”,在疫情影响下,不裁员、不降薪。截至3月上旬,湖南省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19亿元,占去年全年发放额的77.67%,惠及企业5531家、职工77.06万人。湖南省财政厅从省级就业资金中安排1亿元,对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进行补助,主要用于减免进入孵化基地的小微企业房租、水电费等,切实降低其经营成本。湖南某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公司做户外广告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公司停工很久。但房租、工资等开销不能停,公司资金压力较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让我们缓了口气。”

  政府还积极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湖南某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外地员工无法及时复工,但春节期间订单积压,都是政府从中协调,帮我们从周边市区招到工人,解决用工荒。”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认为,推动大都市圈建设,既拉动城市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也可以富集人口资源,带动就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