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高度、广度:国企创新再攀新高峰
从高铁数条新线路的相继开通,到5G应用场景的渐次落地,国企“速度”拉开新帷幕。从我国火星探测器真容亮相,到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国企“高度”不断刷新纪录。从首个海上大型深水自营气田的开钻,到横断山脉纵谷区首座万米长隧的贯通,国有企业“上天入地”“钻山跨海”,不断开拓发展“广度”。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2019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同样肩负起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创新的重要使命。国有企业砥砺奋进,推出了一批重大成果,国企科技创新再攀新高峰。
高铁5G开创“新速度”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上,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首次亮相,我国高速磁悬浮列车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具备启动高速试验线建设和后续产业落地的基础。“中国速度”开启新征程。
中车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研制项目于2016年7月启动,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具体实施,联合3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关。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师张志强介绍,作为一种新兴高速交通模式,高速磁浮列车既可在长大干线交通中发挥速度优势,也适用于中短途快启快停应用,可大幅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而这只是我国“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一个篇章。12月16日,成贵高铁全线通车。成贵高铁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终至贵阳市,线路全长648公里,设计时速每小时250公里,是我国西部高铁大通道南北贯通的最紧要一环,至此,我国西北经西安、成都、贵阳、广西可直达我国东南。12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市密云区梨花顶隧道内,京沈高铁全线最后一条隧道历时63个月顺利贯通。实际上,12月以来,郑渝高铁郑襄段、京港高铁商合段等多段高铁纷纷正式通车。到2019年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3.5万公里,今年开通的高铁将超过5000公里,是近四年来开通高铁最多的一年。“四纵四横”已经建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越织越密。
除交通运输外,发展“新速度”也同样打开了信息传输的高速路。今年3月,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完成。“借助中国移动5G网络的保障,首次实现了海南、北京两地远程手术,解决了4G网络条件下手术视频卡顿、远程控制延迟明显的问题,手术近乎实时操作,甚至感觉不到病人远在3000公里之外。”操刀这次手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兼海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至培表示。
10月31日,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5G商用正式开启,三大电信央企分别公布5G套餐并于11月1日起正式执行。5G应用场景逐个落地,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高速路被渐次打通。2019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上,海尔联合中国移动和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智能+5G”互联工厂,定义未来智能制造。从2019年春晚到两会报道,从北京世园会到国庆阅兵直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倡导的5G+4K(8K)的超高清视频,开启沉浸感视觉体验。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G远程急救指挥中心”已经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应急救援、远程监护等一系列功能……
中国移动市场部副总经理首建国表示,“目前我们正在14个行业打造100个5G应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现在已经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行业初具规模。”
航空奇迹探索“新高度”
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航天局牵头组织实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实践二十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发射、测控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
2019年,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开拓“新天梯”、探索“新高度”。此前不久的12月1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再次成功发射两颗“北斗星”,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导航服务。”
19年前的10月31日,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当时的《中国航天报》这样概括那颗卫星的重要意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该系统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北斗导航系统首发星的成功发射,解决了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问题,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是北斗系统始终秉持和践行的发展理念。北斗系统全面建成后,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还将更好服务全人类,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杨长风表示。
北斗全球系统建设预计在2020年全面完成。如今,我国北斗系统的在轨卫星和地面系统均工作稳定。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等领域,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不仅于此。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在“鹊桥”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10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公布我国火星探测器真容。10月25日,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宣布,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有望在月面建设科学考察站,为人类踏上火星奠定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认为,航天是一项“差一点点就成功、差一点点就失败”的事业,面对困难就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当前,我们的国家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更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要靠创新,必须要技术上更强大。
数年壮志未敢负,仍向苍穹寄深情。无数航天人对于“中国高度”的探索从未停止,浩瀚星空正在见证中国人的足迹。
大国重器彰显“新广度”
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天入地”“钻山跨海”,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可窥天。近日结束的进博会上,“中国天眼”(FAST)VR体验点惊艳亮相。由中国建筑、中国电科、中国铁建、南方电网等央企参与建设的FAST口径为500米,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已经观测到138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93颗被证实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近可钻山。作为中缅国际通道大临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由中铁十二局施工、全长12332米的新华隧道于10月中旬全隧贯通,这也是我国横断山脉纵谷区贯通的首座万米长隧。而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克服滇西横断山区典型的“高水压、高地热”隧道环境,自动岩温仪、红外测温仪等技术设备共同“作战”,确保了人员和设备的正常施工作业。
远可跨海。12月13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的单机容量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机组——国家能源集团国华印尼爪哇7号2×1050MW燃煤发电工程1号机组签署商业运营日期证书及移交生产交接书,标志着印尼电力建设史上装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技术最先进、指标最优的高效环保型电站正式投产。爪哇7号项目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对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制造成体系、高水平、大协作“走出去”的大型火力发电项目,汇聚中国电力工程设计、装备制造、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优秀范例。
……
“一开始我们没有工具、没有技术储备、没有人才,更没有完善的理论,可以说困难重重,设计工程师们就像在悬崖边上做设计,一点微小的差错都会酿成严重后果。”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宇感慨道。
但如今,由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组织研发的、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点火试验于9月27日一次成功。作为发电和驱动领域的核心设备,重型燃气轮机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借助创新的力量,国有企业成功摘下了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2018年,科技部和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在政策推动下,中央企业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中央企业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净利润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同期投资总额增速达到9.4%,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强化创新方面,1至11月,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4.6%,其中石油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超过30%。
在社会责任方面,国有企业同样义不容辞。11月17日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9)》显示,2019年,国有企业1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提升至54.6分,连续11年处于领先位置。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在持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企业。(记者 罗逸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