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高科技助力物流行业应对“高峰”挑战

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10日电 一枚指环、一块手表、一个灯条,通过蓝牙连接后可以帮助快递员快速完成重要货物分拣;由人脸识别摄像头、天线和警示音箱等组成的辅助驾驶一体机终端,可实时监测货车司机的状态,并在出现疲劳驾驶或异常情况时及时报警……

  设立于上海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里,这些有趣的设备和技术透露着一个趋势:形形色色的高科技,正助力物流行业从容应对物流“高峰”的挑战。

  作为全球快递大国,中国自2014年起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高达507.1亿件。

  今年“双11”,天猫创下2684亿元的成交新纪录。国家邮政局监测信息显示,11月11日至16日业务高峰期内共处理邮(快)件23.09亿件,较上年增长22.69%。

  近日举行的“第四期物流虹桥大讲堂”上,物流信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相峰表示,海量的包裹迁徙对下游物流体系形成严峻考验,并倒逼物流行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事实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前沿技术已经在物流行业“落地”,发挥着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

  据中通快递集团副总裁金任群介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通客服热线上超过90%的在线咨询由智能机器人客服进行处理,不仅减少客户等待时间,也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今年“双11”,中通在转运中心和各网点新投入了100万个可循环帆布袋,其携带的RFID(射频识别系统)芯片可实时收集中转、区域流向信息,从而实现包裹运输的全程追踪。

  菜鸟网络总裁助理熊伟表示,从商家至网点的“首公里”,到社区至消费者的“最后100米”,菜鸟产品及服务通过电子面单、动态路由、智能分单、包裹侠App和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了“物流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机器人行业也成为“智慧物流”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文聪表示,机器视觉加机器人技术,驱动着货物感知与分拣自动化。而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之下,移动机器人正从单体智能走向群体智能。

  “今年‘双11’期间,海康有数千套可自动感知体积、重量、条码、面单、字符的DWS(货物信息自动化感知)系统在工作,覆盖‘三通一达’、京东、顺丰、中国邮政、苏宁等电商和物流企业。”张文聪说。

  各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应用,正助推物流行业步入“无人时代”。去年10月投入使用的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以机器人为“主角”,实现了入库、存储、包装、分拣的全流程、全系统智能化和无人化。

  张文聪表示,海康基于深度学习的货物智能安检,目前正辅助人工判图,未来可完全取代人工安检。金任群则透露,依靠中通自主研发的大小件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不久的将来中通操作部将变身“无人工厂”“无灯工厂”。

  在业界看来,除了智能化、数字化,“智慧物流”尚需解决物流信息互通共享问题。

  相峰分析说,物流行业是由卖方、买方、物流平台、运输、仓储等多个参与方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由于每个参与方都是一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业务的高效协同,导致整体运行效率较低,客户体验也较差。

  相峰介绍说,作为物流信息国家工程实验室六个重点工作方向之一,以全球集运平台为基础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平台2018年初正式上线,目前已实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交兴路等车联网平台、物流行业上下游多样设备节点、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