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人为本应对“城市病”挑战——中外城市规划专家“把脉”城市健康发展之道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题:以人为本应对“城市病”挑战——中外城市规划专家“把脉”城市健康发展之道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世界上许多城市在发展中都遇到令人头痛的“城市病”问题。如何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在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首都高端发展论坛上,中外专家建言献策“把脉”城市健康发展之道。

  “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里面生活着的人的行为是最重要的。”国务院参事仇保兴说,城市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尊重普通人的利益,要做到自身可持续,模式可复制,减碳可计算,促进能够激发市民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内生改进能力。

  巴黎政治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帕特里克·加雷斯说,很多城市在资源组织、交通、城市贫民纾困等方面出现失灵的情况,城市管理者应当深入了解城市的脆弱性,从城市居住者的角度出发,创新城市管理和治理方式。

  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发展的重心一直在不断变化。明治大学政府治理教授青山佾说,20世纪城市发展中,效率是最重要的,但在21世纪,舒适度变得非常重要,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以全面的视角去整合人民的福祉、教育、经济和环境等。城市发展要把人口老龄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个人行为方式等问题纳入考虑范围。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说,都市圈打造的本质目的是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的办法解决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疏解中心城市日益复杂的功能。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应是衡量都市圈发展质量最核心的指标,应当打通都市圈发展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把阻碍区域融合的“墙”拆掉,建设经济、人口与交通的“联系流”。

  对于老城更新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要从规划方式上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四个转变:规划理念从大拆大建向细微更新转变,规划内容从聚焦风貌改变向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转变,规划手段从专业技术闭门论道向多方参与社会治理转变,规划目的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向基层治理、社会文化营造转变。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北京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说,要从原来单中心、老城的视角跳出来,从区域、都市圈、新城等更大的范围来看待城市的发展,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路径;并以协同、系统化、互动等观念,以政府自上而下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城市治理。

  “给城市更新更多的时间。”英国社科院院士、伦敦国王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哈姆奈特表示,真正的城市更新不仅是更新地理空间,更是更新特定空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因此需要更多的耐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