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节能减排 钢铁行业去产能换“活法”

刘志强人民日报

  控制产能仍是长期任务

  供需不平衡导致一些钢铁企业“增产不增效”,去产能成果仍需持续巩固

  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重点企业利润率更是达到6.93%,经济效益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既然不少企业都在积极转型,行业运行是否就一定会持续好转呢?

  今年以来的钢铁行业却没有高歌猛进——前8个月,全国粗钢产量达6.65亿吨,同比增长9.1%;中钢协钢材平均综合价格指数为108.89点,同比降幅达5.33%,钢价整体呈现回落趋势;全行业经济效益呈下降态势,中钢协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88%,同比下降2.66个百分点。

  为何钢铁业会“增产不增效”?

  有人分析,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铁矿石涨价。的确,今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已使吨钢制造成本上升了240元左右。可在骆铁军看来,“表面上是铁矿石的原因,深层次还是供求关系问题。总量过大导致行业利润下降,铁矿石涨价也是总量大、企业争抢造成的。”

  一些数据和现象也表明,钢铁业的供需格局仍有失衡可能。今年上半年,钢协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增长5.64%,非会员企业增长24.08%,增速远高于会员企业,增量占了总增量的56.2%。从近几年各地已公告的产能置换项目来看,全国拟建的钢铁项目粗钢产能近2亿吨。今年1—7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37.8%,为各工业行业之最,引起业内担忧。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企业表示,钢铁业要在转型之后彻底恢复元气,重要的仍是巩固去产能成果。

  “一段时间以来,受钢材价格回升、行业效益好转的影响,以各种名义新增冶炼能力、在产能减量置换中搞‘数字游戏’等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冲动,以及‘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风险都在加大。”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看来,当前,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和注重质量效益两种观念的博弈正呈胶着态势,“钢铁业的供给侧改革进入了‘一篙松劲退千寻’的关键阶段,必须奋楫才能冲出急浪险滩。”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新经济增长点对钢材需求强度明显减弱。钢铁行业通过前几年高速发展,积累了很大存量,产量已占世界一半以上,数量增长难以为继。”骆铁军认为,钢铁行业再不能走靠规模扩张的老路,“是靠强创新、抓管理、提质量,还是靠扩产能、增投入、铺摊子活得更好,两年内必见分晓。”

上一页123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