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业蓬勃发展 合力守护健康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比较紧缺,医疗设备简陋;现如今,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70周年成就展呈现了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中国技术勇立潮头
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通过努力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代表,我国医药创新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70年成就展中展示了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汤飞凡教授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晓楼等人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以鸡胚实验成功分离沙眼衣原体。沙眼病毒分离成功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这一发现使沙眼的治疗和预防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防治了千百万人的病痛。
1983年4月,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研人员从血液中分离出世界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这对了解肺炎球菌菌型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作出了贡献。
一个锈迹斑斑的试管架、两个实验室常用的透明三角烧瓶、一个已褪色的红色橡胶洗耳球……在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这一组展品让不少人驻足围观,旁边循环播放的视频《中国发现世界首个22A型肺炎双球菌》更是引起不少讨论。
在过去,X线机、生化分析仪、黑白超成为当时设备齐全医院的“三大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PET-CT、核磁共振,医用耗材有了心脏支架、人工关节,治疗设备有了手术机器人、重离子加速器,设备先进程度与世界接轨。
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医疗条件实现飞跃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前夕,烈性传染病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病死率高达40%以上。1952年起,全国普及牛痘疫苗接种,种痘率达到90%以上。
1960年3月,云南省孟连县独固村尼别寨人雅阿由缅甸感染天花回国后发病,这是中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经治疗痊愈后,中国彻底消灭了天花。
医疗卫生领域的不断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支持。“十二五”以来,我国把医疗器械领域列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部署了一批创新研究项目,大力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了医疗器械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应用评价到示范推广的整套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和激励下,从临床诊疗实践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与产业研发力量紧密结合,正迸发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活力。
70年后的今天,“健康小屋”及便携式体征信息采集仪可以对居民进行体征测量,“医防融合”能够无缝衔接,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医学影像、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