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融资客迎“减息红包” 营业部试水房产担保

赵中昊 林荣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8月以来,A股政策利好频现。先有证金公司下调转融资费率,后有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修订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出台。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券商降低客户的融资利率,但短期内大范围扩容担保品尚有难度。

  部分券商降低融资利率

  根据证金公司公告,自2019年8月8日起,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80BP。其中,182天期费率由4.3%下调至3.5%,91天期费率由4.6%下调至3.8%,28天期费率由4.7%下调至3.9%,14天期和7天期费率由4.8%下调至4%。

  部分券商也在近期下调了融资利率。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业务人员表示,满足条件的客户可以降低融资利率。原本利率在8.35%左右,如果信用账户自有资金超过30万元,融资利率就可降至7.99%;如果达到100万元,就可降至6%左右。

  另一家券商人士表示,对客户融资利率本来就已降到6.5%,目前进一步降低至6.3%。不过,证券公司从证金公司通过转融资借钱,需要交20%-25%的保证金,相当于实际能使用的资金只有七成至八成,因此证券公司从转融资获得的资金成本要比转融资标定的利率高一些。此外,证金公司出借资金有相对固定的期限和金额,如果借来的资金无法融资给客户,证券公司也需承担资金成本。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证券公司除了通过转融资获得两融业务所需短期资金,还可通过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进行融资。2019年以来,证券公司合计发行1987亿元的91天以内期限短期融资券,平均年化利率2.87%;相比之下,转融资的成本略高、需要证券公司提前上报月度计划,因而证券公司逐步将转融资置换为其他融资来源,转融资余额由2018年3月初的1025亿元萎缩至上周末的259亿元。因此,下调转融资费率是证金公司修复转融资的资金补给职能的必由之路。

  短期较难扩容担保品

  两融交易制度方面,最新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取消最低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30%的统一限制;完善维持担保比例计算公式,客户还可用证券公司认可的其他证券等资产作为补充担保物;标的范围上,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增加650只。

  其中,补充担保物的扩容备受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现实中,部分券商营业部已私下允许客户用房地产作为担保物。分析人士认为,《细则》的修订将这种行为合法化,有助于降低两融业务平仓发生概率,减少券商两融业务引发的信用减值损失。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评估非证券类担保品的价值,并且在需要变现的时候能及时处理、变现,这对券商来说并非易事。事实上,如果客户提供诸如房产等非证券类担保品,包括公允价值、变现价值、流动性等因素如何准确计量,这已经超越了当前不少证券公司的业务能力。

  “我们公司暂无增加不动产等担保品种类的计划,还在观望之中。”南方某中型券商信用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普通证券公司在对待不动产、汽车等非证券类固定资产以及场外证券的风险定价机制和资产处置方式上并不成熟。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券商来说,证券类担保品变现速度很快,即便留存亦可供客户融券卖空,但不动产、股权等一类的资产,欠缺流动性、变现能力差,处置起来还需额外成本;对非证券类资产价值的评估周期或相对较长,在有限的追保期限内,账户的平仓压力较大;此外,当前拿非证券类资产续保的客户还在少数。因此,券商将非证券类资产纳入担保品的积极性暂时还不高。前述北京大型券商业务人员也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客户扩容担保品,主要因为实施难度较大,需要等待后期监管细则明确更多操作细节。

  政策利多信号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转融资费率的下调和两融制度的修改,可以理解为监管层释放的托市信号,在市场底部时期为证券公司提供新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从而间接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

  多家买方机构表示,当前点位是很好的左侧布局时点。国寿安保基金表示,虽然外部风险的演变确实会压制市场的走势,但是考虑到市场在估值层面已经接近底部区域,实际从市场走势上看有调整但没有恐慌,说明市场在理性地看待外部风险因素,进一步过度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整体上看,三季度市场延续震荡的概率较大,目前看来前期走势偏低,实际也就给后面流出了更多空间,当前点位是不错的左侧布局时点。

  北京某中型私募表示,从现在到年底,都是重要的买入机遇期。扩大两融范围、取消130%平仓线等政策可以理解为对资本市场的“定向降息”。

  申港证券则认为,转融资利率的调整虽然可以理解为“政策助推器”,但并非解决市场当前问题的快刀。相对而言,当前市场更期待对于刚兑的清理和非标资产的严监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