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机构人士揭秘民企融资现状

民企发债难题待解

郭梦迪 张凌之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融资状况比去年好一点,但还没有完全缓过来。”一位民营企业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感叹道。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了解到,大型民营企业贷款综合成本目前在7%左右,中型企业在7%-8%,小型企业更高。在针对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策组合拳不断的背景下,国有大行开始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上发力,倒逼城商行整体利率水平下降。一些中小银行开始不断提高服务差异性,如有的银行在主动研究新产品、提高抵押率等。不过,非银机构对民企态度仍较谨慎。信托公司基本没有针对民营工商企业的主动管理型融资。中低评级的民企发债仍然比较困难,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民企债上仍有顾虑。

  剑指结构性融资难题

  民企和小微企业在贷款上存在结构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好的不想要,坏的不敢放。”某大型券商首席宏观分析师坦言,“信贷投向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在民企和小微企业中,确有一些资质很好的企业,但这些好的企业可能不需要信贷。”

  光大证券张旭团队表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结构性的,而结构性问题需用结构性工具解决。定向降准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的流动性供给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商业银行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和民企。

  业内人士认为,TMLF是比较“朴实”的工具,信号小、作用大,适宜“精准滴灌”。

  大行发力 逼降利率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商业银行已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服务民企和小微企业。有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各大行都开始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上发力,倒逼城商行整体利率水平下降。民企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整体是下行的。

  来自大行的竞争,促使一些目标客户群体原本就是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城商行,不断提高服务差异性。

  南方某城商行负责人李东(化名)表示,在信贷方面,公司没有对较大民企和小民企进行区别对待,主要差异在于产品策略差异,可为大型民企提供定制化、综合化产品,而对小民企更多的是提供标准化套餐产品供其选择。

  李东说,是否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及贷款额度,主要根据小微企业主个人品行、专业能力等进行判断,银行更多看重个人品行。

  华东某城商行人士表示,从整体看,民企融资成本会高于央企和国企,但从个案看,不排除有些资质特别好的民企的融资成本低于央企和国企。“目前,公司给民企提供贷款的利率约为6%,但综合成本大型民企约为7%,中型民企约为7%-8%。”

  “是否能为民企提供贷款,还是与银行内部考核管理体系以及银行是否有小微企业专营团队有很大关系。”某银行业务人士表示,没有专营团队的银行,只是顺带做小微业务,很多时候没有动力去做。因此,是否具有专业团队、专业产品以及专业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非银机构仍较谨慎

  不过,非银机构现在对低评级民企仍较谨慎。“资质差的民企发信用债比较困难,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集中在国企。”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债券承销人士王伟(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据中信建投证券统计,在纾困民企系列政策推出后,去年仅11月民企债券净融资额转正,之后持续下滑。

  华东某上市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表示,其所在团队不经常做民企债,主要是因为受此前民企违约潮影响,民企债仍不太好卖,而且民企尽调比较困难,一般只有在公司其他部门与这家企业有合作时才会顺便合作一单。具体利率则取决于企业主体评级,还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最近发行的民企债中,有AA+民企债利率达7.5%左右,而有的AAA民企债利率则不到4%。

  机构在民企债投资上比较谨慎。“一些民企债现在都没有流动性,质押不出去,再加上此前爆雷的不少,造成恶性循环,机构也不愿意买。”某私募基金债券投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民企自身有实际控制人问题,经营比较激进,财务不那么透明,所以投资者对民企债还是有一些顾虑。

  北方某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公司现在不太敢投民企债,甚至高评级的都不怎么投,一般只会看城投债。

  不过,也有券商资管债券投资人士表示,现在公司对民企债风险偏好稍有回升,会关注一些中等级信用债的投资价值,从AA+和AA民企债中选择遭错杀个券。但公司在风控上较严格,投研团队内部有比较完整信评体系和风控流程。

  除债券融资外,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民企从信托处贷款也十分困难。某大型信托公司业务人士表示,现在信托融资主要集中在地产和基建领域,基本没有给民营工商企业主动管理型融资。银行理财资金通道业务,也因指标限制、银行放贷意愿和银行理财资金整改等原因,基本上很少了。险资通道业务,则因周期长和要求的利率低等原因,比较适合大央企、大市政平台和大商业地产项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