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喜迎银行委外资金回流

徐文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从多位基金及保险资管人士处获悉,在2017年去杠杆后大规模抽离的银行委外资金,从2018年四季度前后开始,又出现较明显的回流到基金公司等机构的迹象。此前,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等各类主要投向利率债的产品即由机构的配置需求催生。不过,随着利率债收益率下行,未来银行委外资金的投资策略或有调整,短久期信用债、可转债甚至部分权益ETF都会纳入视野。

  委外资金配置需求旺盛

  “我们近期去银行路演时感受很强烈,他们的配置需求比想象中旺盛,感觉委外资金再次从银行流向资管机构。”某大型公募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说,“近期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下行,除宏观基本面配合外,也与银行委外资金投资较多有关。去年不少基金公司成立了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有基金首募规模超200亿元,主要是银行在买。”

  统计数据显示,证监会1月受理的基金募集申请中,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有12只,2018年12月有15只。在已成立的20余只产品中,只有5只是2017年及以前成立的,其余均在2018年3月以后成立。其中,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成立4只和8只,“扎堆”现象明显。

  一家保险资管公司固收部副总监表示,不仅如此,银行除了积极配置地方债,也会买入ETF相关产品。

  “买这类工具型产品应该是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银行整个配置盘子中的一部分。”上述公募债基的基金经理说。

  基金公司的各类中短债产品成为货币基金的替代品,受到银行资金的欢迎。某基金公司的机构销售人员坦言,去年做了不少定制债基。“货基收益率下行,部分银行资金从中撤离,但银行自身的配置需求很大,就会倾向流动性稍弱但收益相对较高的中短债产品。”该人士表示,另外,一些地方性的小银行自身资产管理能力弱,也会把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打理,部分次新基金公司的规模因此得到较快发展。

  资金来自银行自营

  业内人士表示,此轮委外资金无论从来源还是投向上看,都有着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某知名债券私募的机构业务总监表示,此轮委外资金整体体量虽无法与2016年相比,但仍是2017年后规模增长非常明显的一轮资金流入。“2018年银行表外负债整体比较紧张,资管部门‘弹药’不足,但银行表内充裕,尤其是年初资金需要投放。换句话说,这轮委外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自营部门而非银行资管部门。”

  “此次接触的多是银行的金融市场部,是他们的自营部门。资管部门受资管新规束缚,正在压规模。部分银行还在筹备理财子公司,新老交替期间还是以处理存量、平稳过渡为主。”上述公募债基的基金经理称,“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投向主要还是标准化债券。”

  不过,上述保险资管固收部副总监称,尽管之前银行主要关注债券资产,但当前已有部分银行对可转债等具有权益属性的资产产生浓厚兴趣。“无论从环比还是同比来看,银行对权益类资产的乐观程度均有所上升。”

  他分析,由于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券收益率下行较多,当前机构对债市的判断产生分歧,银行资金也担忧债券市场涨得不如去年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对债券的边际减配,但不是系统性减配。新增资金可能会更多关注权益资产的机会或其他有弹性的品种。“例如,如果有好的可转债项目,银行可以通过资管部门的资本市场处在一级市场参与,也可以通过其他处室委托给资管机构发产品,当然会限制产品中对可转债的购买比例。虽然目前可转债市场体量不大,但近期几家大银行几百亿元量级的可转债项目陆续发行,并且后续其他项目可期,都有助于做大可转债市场。目前权益市场出现向好势头,预计可转债会成为机构多策略组合中一种比较有吸引力的配置资产。”

  另外,上述债券私募的机构业务总监称,目前已有公募基金准备发行可转债ETF,主要针对银行等机构客户。“等可转债ETF这类工具型产品出现后,公募基金的流动性、免税、便利性等优势会得到更多银行的认可,转债市场会被注入更多流动性。”

  上述公募的机构销售人士还提到,部分银行资管部门正在配置ETF联接基金,借此介入权益市场,保险委外资金今年也会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不过,考虑到去年的浮亏,估计当前银行对权益资产的介入还是以试探为主。”

  投资策略或有调整

  “去年四季度前后开始明显的这一轮委外资金流动,大多是流向机构投资利率债,但随着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短久期信用债的机会也会显现出来。预计今年银行委外资金的策略会有所调整。”上述债券私募的机构业务总监称。

  他表示,对于长久期的信用债,银行通常自行采取“买入持有”策略。对于“短久期+杠杆”策略,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更大、经验更丰富,银行委托给他们的意愿更强。同时,基于对今年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判断,短久期策略对组合的收益贡献率可能更大。“因此,机构如果具备信用债精选能力,同时主打‘短久期+杠杆’策略,将更有可能赢得银行资金的青睐。”

  上述公募债基的基金经理也表示,今年是挖掘短久期信用债价值投资机会的好时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