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构建“三段式”信息系统架构服务金融工作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摄影/本报记者 车亮)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28日在2018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金融服务大量是信息服务,金融交易和定价大量都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因此信息系统架构跟金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于如何构建新的信息系统,周小川认为,金融服务品种非常多,不同服务品种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略有差别。从银行和企业角度看,信息系统架构和金融服务可以有两个极端的模式。
周小川表示,第一个极端的模式是几乎所有重要信息包括金融信息、客户信息,都可以变成公共信息。银行开展业务所需要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在公共信息资源中找到。同时,由于信息交换要求,银行做完的业务必须上传到公共信息系统。在此情况下,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不存在企业控制银行,也不存在银行对企业有控制力。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服从市场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征信系统有高度重要性。但征信系统如果把很多中小微企业纳入,信息尽管都是共享的,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基础是没有把握的。”周小川称。
“另一种极端模式是强调信息是局部的,许多信息在具体银行和具体企业之间分享。银行在选择客户上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在金融业务、定价等方面都更有优势,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并不那么强调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如果企业出了问题,银行一般倾向于先救企业,因为这是它的客户。”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强调,这两种极端模式,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是在两者间取一个平衡点。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融资主要靠股权融资和发债。债券市场是透明的,信息也都是公开的,比较像公用信息系统。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如果靠公用系统,就要考虑经济性和必要性。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能够局部解决的用不着集中到最上层去解决。有可能的一种结构是大型公众公司依靠信息系统架构,而小型的、社区的、局部的企业和银行之间更多是比较紧密的关系,其间有一些不共享的特殊信息。
另外,周小川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冲击需引起高度注意。信息系统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存储量大幅增加。既然数据都可以共享,是否没有商业银行作为中介也可以?如果有商业银行,就需要各种传导机制,出现货币政策传导等问题,所以“脱媒”跟信息系统、科技演变和架构变化是有关系的。
“如果所有东西都依靠处理共享信息来决定,也许金融架构就会出现明显的转变。”周小川表示,信息尽管可以集中,可以实现低成本,但也存在信息真假、信息牢靠度问题。另外,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也不是信息系统能够解决的,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进行传导。
即便是信息高度集中成为可能,还存在是否能够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计算问题。周小川介绍,研究表明,特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优化是不可行的。到目前为止尽管信息可以收集,但是否能进行优化计算,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挑战是,尽管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处理、传递、存储的成本大幅降低,但也不见得降低到零,因为信息除了可以收集、传递外,还要把很多非结构化数据变成结构化数据,需要大量工作。
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主流的声音是向信息共享方向呼吁。周小川表示,对这个问题需理清思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如果想把金融工作做得更好,需要“三段式”,两个极端模式,中间还有一些混合模式,关键是各占多大份量。
“要看到有一定的控制力也不是坏事,银行也是希望企业办好,希望企业财务健康。”周小川认为,现在经济波动是经常性的,行业转换与行业间的结构变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的演变比较剧烈,企业遇到困难需要转型,需要重组供应链的情况经常发生。有困难的时候究竟是有紧密的关系更好,还是完全松散的关系值得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