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进博会开创新格局 “中国需求”惠及世界

程竹 赵白执南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开幕,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首次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

  多位专家5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世界构筑共同发展平台,贡献推动全球贸易与合作的中国方案。我国首次举办进博会是新时期中国主动向世界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充分体现了高度自信与宽广胸襟。这一举措使“中国需求”无缝对接全球商品服务,便利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共赴合作共赢“东方之约”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个重要支撑,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全球开放合作的国际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在当今世界贸易促进领域独树一帜。”多位专家表示,这是中国融入全球市场、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一次重要机遇。

  “参展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G20成员、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全部参展,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35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参加,有3000多家企业参展,且全部来自境外,吸引了全球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各国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在线报名注册的采购商企业近10万家。”王炳南进一步介绍,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新产品新技术发布的数量将超过100多项,有的还是全球首发、亚洲首展,首次进入中国的展品多达5000余件,全面呈现国际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趋势。

  “进博会是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性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买、全球卖’的盛宴。”专家认为,进博会将在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外贸均衡发展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首届进口博览会在举办国家展和企业展的同时,同步举办高层论坛。”王炳南表示,虹桥国际经贸论坛首次举办即达到约1500人的开幕式规模和约2400人参加的平行论坛规模,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等三大国际组织共同作为论坛的合作单位。

  “我国首次举办进博会是新时期中国主动向世界扩大开放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充分体现了高度自信与宽广胸襟。”国开证券研究部宏观分析师王鹏表示,这一举措使“中国需求”无缝对接全球商品服务,便利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大举措进一步扩大开放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陈丽芬表示,此次开放有两个特别之处,在激发进口潜力方面,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这是全国人民的福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举措,把消费留在国内,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在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方面,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要强调两方面,一方面对外国投资者是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国内的缺口,提高了民生福祉。”陈丽芬认为。

  在相关人士看来,未来中国市场价值不应被低估。一是中国应该保持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内购买力持续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扩大进口的同时保证有充足的购买能力。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继续扩大进口规模。二是积极参与贸易伙伴国家发展,带动产业产品实现升级。推动贸易便利化制度建设,塑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认为,以前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现在提出激发进口潜力,也就是现在开放增加了一个方向,即通过进口开放国内市场。以前更多是货物贸易的开放,现在拓展到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开放本身也从以制造业开放为主拓展到农业、采掘业等。

  “从目前看,各国都非常积极投入到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当中,开放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是巨大引擎,一个不断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中国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晓晶说,现在中国开放的步伐不但有序且不断加快,中国要在快递、民航、财产、保险等54个服务部门,允许设立外资独资企业;在计算机、环境等23个分部门允许外资控股;在电信、铁路、运输、旅游等80多个部门给予外资国民待遇,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了,而且还承诺开放的大门绝不关上。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此次五大措施的“立体感”更强,表明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其中,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是“门口”的部分,自贸试验区是“门里”的部分,与多国签署自贸协定、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是“门外”的部分。

  “未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一是要提高国内的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指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二是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包括全球治理、G20、中日韩自贸区等。要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鼓励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深化生态、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白明说。

  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展望未来,中国开放的力度将更大,融入世界的程度会更深。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底气。”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之所以要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就是要通过更大规模利用国际市场的投入品,来保持国内制造业和其它产业的成本竞争力;通过分享中国成长的机会来引导外部贸易伙伴与中国市场、中国规则接轨,通过引进有竞争力的“鲇鱼效应”强化国内市场竞争,将激发国内产业的活力。

  “当然,扩大开放不等于盲目开放,而是要建立在对利弊得失冷静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扩大对外开放兴利除弊。”梅新育表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人员流动与货物、服务、资本流动有着本质不同,因此不可能追求与货物、服务、资本流动一样的自由化。

  展望未来,白明认为,在营商环境方面还有改善空间。目前,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已经从78位提升到46位,但是法制化、政府公共服务仍然是短板,立法环节还要加强。

  魏浩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提升已签订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质量。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不仅要促进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也要积极开拓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同时,还要提高贸易协定的质量和标准,从而搭建起高标准、高密度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