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路积极探索券商联手帮扶

陈健 赵中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券商多路径参与化解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正在进行中。某大型券商有关人士近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确认,其所供职的公司参与证券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拟出资25亿元。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旗下券商子公司在积极探索纾解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路径。

  某券商信用业务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日监管层表态对化解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有积极作用,大股东质押比例过高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表现重要因素,但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边际效应收窄与部分上市公司质押比例持续高位相互压制,解决这一问题对缓释风险会产生积极影响。

  券商联手帮扶

  证券业协会日前表示,组织部分证券公司共商市场化方式化解股票质押风险。初步形成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意向性方案。首次由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

  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中信、中信建投、银河、华泰、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招商、国信、海通、广发和天风证券等11家券商参与认缴出资。

  参与出资的某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昨天开会讨论这事,具体方案未定。”

  在上述券商中,天风证券已于近日宣布启动“困境共赢”企业帮扶战略行动。天风证券副总裁翟晨曦表示,该行动联合基金、PE、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运用债券重组、债转股、并购重组、优先股等多种金融工具,为有需要企业提供多种形式和途径的融资产品与服务。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全局性和前瞻性视角,制定具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全面疏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

  某中型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运作模式可能是“母基金+子基金”模式,预计券商是扮演管理人角色,参与募资、投资、管理等环节。

  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这位人士表示,如果募集资金来源于银行、保险,这些机构可能更偏于要求固定收益回报,这会更加考验券商管理运作能力。

  多渠道合作化解

  中国证券报记者经调研了解到,传统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旗下券商子公司也在积极探索纾解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的路径。“现阶段,我们公司正准备同当地政府探讨设立双百亿元基金,具体细节还在商讨之中。”注册地在南方的某传统四大AMC旗下券商子公司表示。

  另一家注册地在北方的某四大传统AMC旗下券商人士表示,就化解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公司层面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此前,东兴证券与北京海淀国资一起设立100亿元基金,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就探索券商与地方国资发起设立“类救助”基金形式,华东某中型券商人士表示:“公司已关注到此事,正积极跟踪研究。”

  财通证券信用业务有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些AMC近期就如何帮助和缓解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与公司进行沟通与探讨,拟采取方式主要有: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协议受让上市公司股权;受让大股东股票质押债权收益权;协调国资入主上市公司实现实际控制人变更;支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提振业绩等。此外,还讨论了实操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和关键节点。

  某中型券商资管业务人士表示,券商参与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化解,可考虑三种形式。首先是债权方式。当原有股票质押接近平仓线、濒临爆仓时,可订立新的股票质押合同,平仓线、利率都会比原来低,以减轻上市公司压力,但管理人可能承担的风险更大,这要求管理人要选择质地好的上市公司。

  其次是股权方式。即把上市公司质押给其他机构的股份承接过来,这样上市公司可用这部分资金偿还此前在其他机构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借的钱,这也要求管理人遴选好的上市公司。

  此外,还可以与地方AMC合作,券商提供专业服务能力,并作为管理人,一起处置股票质押类不良资产。

  “救他”即是“自救”

  化解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对券商也是重大利好。此前,市场担忧券商股票质押融出资金形成坏账,券商估值屡创新低。国信证券研究显示,当前证券板块PB估值为1.24倍,处于历史低位。随着监管层采用市场化手段缓解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板块具备较大估值修复空间。

  总体来看,券商、银行是股权质押融资业务主要机构参与方。目前,风险可控,但市场下跌使安全边际空间有所削弱。

  就券商业绩影响而言,中泰证券有关分析师表示,2018半年报披露数据30家上市券商股票质押业务余额6083亿元,较去年末下降6%,中信、国泰君安、华泰等降幅在20%左右,减值准备计提有所提升。广发、华泰、中信等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申万宏源证券表示,高层呵护市场之心坚决,随着政策大力落实,预计各类资金将逐步进场,企业信用环境将迎来改善,市场普遍担忧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有望得到缓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