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士余:鼓励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基金业20周年论坛上表示

徐昭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22日在中国基金业20周年论坛上表示,在推动基金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鼓励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债转股以及股权融资。二是充分发挥私募基金积极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四是鼓励基金公司依法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完善基金销售机制,推进基金投资顾问队伍建设。

  刘士余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国基金业自1998年启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产管理规模、资本实力、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均实现跨越式发展。20年的历程是非凡的,变化是巨大的,成就是喜人的。一是基金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壮大资本实力和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各类资管计划持有A股市值达到5万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的10%。公募基金管理了社保基金委托管理份额的八成并实现年化8.44%的业绩回报。二是公募基金越来越大众化、普及化,正逐步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数以万计、类型丰富的基金产品已经成为超过2亿的中国老百姓理财的重要工具选择。公募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超过1.7万亿元。三是构建了以《基金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则体系和监管框架。形成了独立托管、净值管理、披露透明、诚信自律等一批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发展阶段的制度规范,建立并完善了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基金监管体系。四是基金业倡导的信义文化促进了财富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法制完善,不断引领和弘扬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正日益改变大众投资者的理财观念。

  他强调,特别是近些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发展,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国企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过9万个,形成资本金5万多亿元。最近三年,有并购基金参与的并购重组交易额达5.8万亿元,提供了IPO以外早期资本最重要的退出通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发展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刘士余认为,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基金业发展和监管的规律,持续深化基金业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基金业,已经形成了在发展中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更稳健发展的格局。

  刘士余表示,我们正在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优化完善沪深港通,扎实稳妥推进沪伦通;推动A股顺利纳入明晟新兴市场指数(MSCI)和富时罗素国际指数;大幅放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外国人开立A股账户政策,将在境外工作的外籍员工纳入股权激励范围;放开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管理人登记。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基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他透露,中国证监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尽快形成资本市场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推动基金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鼓励私募股权与创投基金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债转股以及股权融资。鼓励各类各级政府管理的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和券商资管等设立股权并购基金,提升上市公司的融资便利,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效防范股权质押风险。二是充分发挥私募基金积极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健全适应创投行业的差异化监管机制,研究完善并购重组领域创投基金所投企业上市解禁期与投资期限反向挂钩机制。优先支持设立主要投资于民营企业的各类股权和债权投资基金。推动完善相应的财税政策,进一步支持私募股权基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与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税收递延政策支持下,做好养老基金产品储备,养老金账户衔接及平台建设工作,为明年公募基金纳入养老金配置盘子做好准备。持续改进公募基金审批服务,加快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外资资管机构从事权益类资产的资管业务。四是鼓励基金公司依法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完善基金销售机制,推进基金投资顾问队伍建设。

  刘士余强调,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资本市场发展息息相关。希望基金行业坚守信义义务,恪守专业精神,防范利益冲突,以专业诚信赢得投资人信任。希望基金行业坚持基金本质,不断提高市场定价和价值投资能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希望基金业协会把信义义务落实为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自律管理,努力形成行业自我约束、规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