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既需要从微观主体层面有效治理偿债风险和去杠杆风险,也要从宏观角度设计实施包括利率、汇率、财政政策在内的金融稳定政策组合,从根本上提升抗金融风险能力。
未雨绸缪 正视挑战
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解决长期系统性风险的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伴随外部风险增加,中国金融稳定面临的压力在加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从国内来看,在推进资管新规的背景下,各类企业现金流趋紧,尤其是公开市场融资渠道违约事件增多,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一方面,单个企业受到信用风险事件影响后,通过资金链或市场预期,连带更多企业陷入信用风险影响中;另一方面,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部分表外融资渠道受到冲击违约,其在银行表内原本信用资质良好的信贷融资可能会在短期内变得更为艰难,银行有可能面临更大的不良资产风险。”李扬解释。
“从国际来看,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贸易冲突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通过三个渠道发生作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一是贸易和供应链渠道,将会影响中国出口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经常项目;二是资本金融渠道,影响中国对外投融资和资本项目。这两个渠道都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而这将诱发第三个冲击渠道:信心渠道,并进一步冲击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
“未来不确定、不稳定的潜在风险,会让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承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风险加大,资本流动会面临流出压力。
专家认为,中国金融稳定既需要治标——防止个别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更要治本——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劳动生产率,并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杠杆骤增和系统性风险的诱因。
前IMF高级经济学家孙涛认为,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本质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国内储蓄或资金大量外流。无论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本管理,还是通过提高或稳定利率吸引资金流入,都要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是适当有效地化解存量问题。
坚持市场原则 完善风险处置
针对目前信用风险频发的现象,专家认为,短期来看,维护金融稳定需尽快构建分散市场风险、分担信用损失的体系,明确金融机构对于信用风险承担的过程和程度。
孙涛指出,我们对金融机构遇到风险之后的应对机制和方案准备不足。尤其是在去杠杆、打破刚兑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缺乏成熟的资产处置办法和处置案例,缺乏盘活不良资产的渠道与方案,更缺乏足够广阔的、分散信用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一旦遇到风险,缺乏退路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金融机构,只能被动倾向于“过度紧缩信用”。他认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加剧信用风险蔓延的重要原因。
在李扬看来,信用风险是结构性问题,在资管新规的推进过程中,要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并非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关键。单纯的货币总量调控可以解决金融机构缺乏流动性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性如何转化成企业流动性的问题。
“解决并改善信用风险问题应从相关传导链条及机制上着手,应该鼓励培育不良债务的投资机构和投资群体,尽力扭转‘过度紧缩信用’的趋势并防范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李扬说,“要加快建设信用风险处置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信用风险衡量、分散、转移和处置链条。”
李扬建议,坚持基于市场化原则处理信用事件。信用风险频繁爆发,重要因素是当前经济、金融周期下,市场需要对部分落后及低效的产能和企业进行出清。在此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市场主体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市场遴选真正高效、有竞争力的企业,裁汰低效率、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为经济周期下一波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短相济 精准施策
“当前需要采取的金融稳定政策组合,主要目的应是降低偿债成本,管控打破刚性兑付后的违约增加带来的传染性风险。”孙涛认为。
具体来说,一是保持较低的实际利率以降低偿债成本,需要降低利率或至少维持利率于较低水平;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稳定金融市场较充足的流动性;二是低利率需要低通货膨胀率,至少是商品通货膨胀率要低;三是要避免人民币贬值,避免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也要避免资金外流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四是尽早认可真实不良资产,并以财政注资和市场注资相结合的方式化解银行体系的存量信用风险;五是加强对关联度和嵌套程度较大的金融机构或集团的风险监管,打破刚性兑付,如取消对理财产品的担保;六是要求有隐性担保的表外业务有充足的资本金和流动性准备,监督和防控在取消隐性担保后可能出现的金融传染风险。
同时,维护金融稳定还应该用好储蓄,防止储蓄无序外流。
“储蓄对于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中国过去能够实现金融稳定、高投资和高增长,得益于储蓄。储蓄率高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之一,这个特色使得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孙涛指出,在目前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除了降低金融风险的考量外,还应兼顾金融市场的效率,不应限制金融市场发展,警惕行政化色彩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打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充分有效地使用好国内储蓄,加强监管和发展金融市场应并行不悖。
此外,维护信心是长期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避免短期金融冲击和危机的关键。“维护和维持信心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在于给予企业主体和居民以稳定的预期和产权保护,创造真正公平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