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目前正在进行的违约债排查,评级机构是监管关注重点。加之放开外资评级机构进入境内市场,评级机构内外承压,行业优胜劣汰加速。
评级机构承压
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近期正在进行的违约债排查中,评级机构是否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是监管排查的重点。目前,监管正在对违约债逐一排查,一查到底。随着监管排查的推进,评级机构违规将陆续浮出水面。从发行端排查,一定程度上可纾解债券违约引发的市场恐慌,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保护投资者利益。
某评级公司北京地区负责人表示,监管收紧后,评级机构压力增加。同时,债券投资机构普遍认为,评级提供的信息有限,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信息成本。提供有用的评级信息,成了评级机构的当务之急。
另一家国内一线评级机构从业人员表示,业务没有前些年好做。一方面,放宽外资评级机构入场展业后,本土评级机构业务量缩减;另一方面,违约潮下,评级风险骤增。此外,评级机构人员流动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级业务质量。
监管方面相关人士表示,将来或考虑不将评级作为信用债发行的必要条件。如此一来,评级机构业务量或面临大幅缩水。
尽管面临如上压力,债券投资者表示,市场依然需要优质评级机构,因为自发评级的成本太高。
拉曼资产总经理王毅之表示,债券私募自己做评级成本很高,主要成本在于标的资产数量众多,而内部评级人员数量不足。覆盖标的资产需要持续性跟踪走访、全方位调研,成本很高。除大面积覆盖标的资产以获得信息排序基础外,内部对于真正要投资的标的的细节把控要尤其审慎,这也客观上增加了成本。
优胜劣汰提速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波违约潮将促进评级机构优胜劣汰。
“目前债券发行初审评级市场价在15万元左右,跟踪评级在3万-5万元左右。大部分评级是发行人付费,债券评级注水较常见。”北京某中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但违约潮中,评级公司操作变得谨慎,因为“谁也不想踩雷”。但鉴于评级的发行人付费制度,以及行业竞争,评级公司即便知道所评价的公司存在问题,也很少事先给其发行的债券降级。大家看到的都是出问题后,评级公司“马后炮”给其评价的债券降级。
“评级说到底是要评价公司的偿债不确定性。目前,融资收紧,信用债偿债不确定性整体上升,但评级公司大多不会主动降低其评价的公司评级,毕竟以后还要跟他们做生意。”他说。
评级本身具备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成了评级公司滥用评级的借口。尤其目前信用债流动性堪忧,AA评级债基本卖不动。如果能将评级从AA提升到AA+,大多可确定该券能够发行成功。
但“踩雷”太多,势必会影响公司声誉。这波违约潮,评级公司面临大考,另一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告诉记者。
一位就职于国际一线评级机构的分析师表示,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需以完善的内控制度为基础,“公司的接单部门(商业部门)需与做单(分析部门,后期合规)隔离,且公司的财务收入需与做单部门(分析部门,内控部门)脱钩。”
国内某评级机构工作人员表示,国内评级机构业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也有防火墙,关键还是在制度贯彻执行上。
业内人士表示,谁能完善内控并贯彻实施是决定谁能从违约潮安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