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韩宋辉 欧阳晓红当“万宝之争”成为2015年度大片,当频频举牌的保险资金屡成市场聚焦点之时,资本市场开始意识到,资产规模已涨至12万亿元的险资,或许正在完成它的成人礼。
回望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保险资金被冠以“土豪”之称。诸如,2015年4月份,前海人寿开始举牌多家上市公司,由此获“小安邦”之名;生命人寿因豪掷600亿元专注于举牌浦发银行,坐实“最土豪”之称。此外,加入举牌行列的还有阳光保险、百年人寿、君康人寿、国华人寿等9家保险公司。据统计,险资2015年举牌上市公司运用的资金总额约1568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5%。
不过,市场尚未意识到的是:打理险资的主力——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正在低调潜行,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将银行间债券市场打造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板;那么,与其体制模式、管理方式颇为相似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将给保险资管市场带来什么?“会员单位已达251家,涵盖大资管领域的各类机构,诸如证券、基金、银行、信托、租赁、期货、私募等行业;2015年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超过2700多亿;保险资管平台的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成立方15个月的保险资管协会已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更重要的是,往下,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接踵而至。
比如,随着产品注册、资产估值等系统逐步到位,待三期估值系统完成后,这套系统将能覆盖所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再如,资管云平台、风险监测系统等更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厚积薄发可期。依据“项目(资产)—产品—注册—登记—交易—清算”的产品交易逻辑链条,想象一下,2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上线交易之后,中国保险资管市场会怎样?
这是一连串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
在保险资管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看来,尽管低利率周期来临,在资产荒背景下,2016年的险资配置压力不小,但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业已到来。
有着保监会和地方保监局工作经历的曹德云,在保险资管领域耕耘逾13载,在他看来,“保险资产配置”这一话题应放置于中国乃至全球大资管时代的环境下,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其路径以及机遇。这样的思考,或许能帮助人们获得另一种具有时代性的全局视角。
投资趋势&信用风险
经济观察报:保险资管行业目前的资产情况怎么样?
曹德云:目前,保险资产配置合理、风险可控,呈现出“增速快、质量优、运行稳、效益好”的良好局面。从配置结构看,占比23%的存款多存放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安全程度较高;占比35%的各类债券除国债和有“准国债”之称的政策性金融债之外,持有的其他企业债券基本都是3A以上评级,大部分具有抵押担保;占比14%左右的股票加基金中近70%为大盘蓝筹股,具有长期持有价值;占比将近23%的另类投资中基础设施或不动产项目多为国家或省市重点项目,绝大部分有抵押担保和增信安排,长期股权多为金融、消费、医药等行业,分红水平高,潜在价值大。总体来看,保险资管行业的资产质量比较高,风险可控。在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和“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的改革思路下,近些年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没有出现新的风险案例,这也佐证了保险资金投资注重安全稳健的理念的正确性。
经济观察报:未来的最大风险隐患在哪里?
曹德云:我们最关注的是信用风险。整个行业的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隐患,尤其是要十分警惕周边市场的风险向保险资管行业侵袭,现在最担忧的就是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蔓延。去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案例频发,信用评级下调超过100次,部分信托产品也出现违约现象,信用风险有加大趋势。同时,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市场风险突显。所以,监管部门最近连续发文,对审慎资产配置、举牌上市公司、强化公司内控等方面都做了很多规范,尤其是强化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对风险的有效制约,不仅是来自监管层的要求,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保险资管协会也设立了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内控专业委员会,探索建立信用风险的监测机制,具体方案已在制定中,将会动员所有的会员单位加强风险监测,同时加强对交易对手的评价和监测。
经济观察报:目前保险资产配置的需求有多大?
曹德云:预计2015年保险业将实现保费收入2.4万亿元,2016年保费收入将会接近3万亿元,加上2016年将要到期的资产,保险资金需要配置的规模将是个庞大的数字,在当前低利率环境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在配置需求方面对保险资管行业提出了极大挑战。
经济观察报:在低利率周期、资产荒背景下,险资2016年会如何配置?
曹德云:固定收益类资产一直是保险资产配置的主体。前几年,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是存款和债券,合计占比达到80%,现在已降至58%左右,让位于占比近13%的债权计划和10%的长期股权、商业地产。2016年预计存款和债券占比下降的趋势还会持续。
其次,另类投资比例将稳步增加。保险资管产品实行注册制后,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注册制的成熟和注册产品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保险资金在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将会继续稳步增加。
再者,海外资产将逐步成为重点。目前,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已超过3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亿元,占总资产比例接近1.9%。当前的配置比例与境外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监管比例还有较大距离,仍有很大空间。
未来几年,资产全球化配置对险资而言会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保险资管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现实选择。从宏观环境看,随着我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开放的稳步推进,资本管制将会逐步取消,保险资金走出去的通道越来越顺畅,管理成本也越来越低。此外,国内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工具已经满足不了保险资金的配置需求,而海外市场的资产和产品要比国内丰富。特别是在人民币利率下降,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海外资产的配置逐渐成为国内保险机构抵抗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
经济观察报:很多分析师认为2016年保险资金会继续提高另类投资的比例,您怎么看?
曹德云:从国际资产管理市场发展趋势看,另类投资越来越受到重视,欧美很多保险机构都加大另类资产配置。另类投资也是国内保险资金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比例会持续稳步增加。国家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直在政策层面鼓励保险资金另类投资,例如基础设施项目、不动产项目、长期股权等。中保投资基金的设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去年,发改委与保监会联合发文,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还会陆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实体经济项目的税收政策、允许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等,对保险资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2016年,另类投资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投资方向将主要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协同等国家战略,着重关注医疗、健康、养老、环保、医药、消费、棚改等民生建设和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产业。但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另类投资也将面临一些困难,投资难度会比前两年大,低利率周期拉低了收益率,资产荒、项目荒还会延续。
经济观察报:您提到了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计划进展如何?
曹德云:《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2015年9月出台,此前属于试点阶段,在试点期间一共发行了24单,规模850亿。《办法》从基础资产、交易结构、发行登记转让、运作管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办法》的最大的亮点是对基础资产实行了负面清单。负面清单目前还在制订过程中,我相信这将对资产支持计划业务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观察报:从五大类基础资产到负面清单,是否意味着拓宽资产范围?
曹德云:对。尤其在资产荒、项目荒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不受利率周期变化影响的好资产,比如一些不动产、收益权、股权、租赁等资产。如果把它们实现资产证券化,就会有一个比较适当的收益,而且风险可控,这非常利于保险资金配置。据我了解,很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都正在挖掘、储备这类优质资产的过程中。
经济观察报:跟《办法》一起出台的还有设立保险私募基金的通知,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曹德云:通知出来后,业内外反响非常好。据我了解,目前很多公司都在积极筹备设立保险系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并发起私募基金。因为任何一家业外的私募投资机构都不如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更了解保险资金特性和投资配置需要。保险系私募基金也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化改革的一项成果,是贯彻落实新国十条精神的具体措施。
经济观察报:您预测保险系私募基金主要关注哪些领域?
曹德云:保险系私募基金大多会围绕医疗、养老、健康等优势行业和金融、环保、消费等传统行业设立,一方面这些领域是保险行业的强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延伸保险业的产业链,由负债端到资产端实现一体化。
经济观察报:2015年确实有不少政策落地,2016年还会有新政策支持吗?
曹德云:预计2016年会有很多新政策出台。比如新修订的基础设施投资办法,投资范围也将是负面清单,预计近期能够发布,保险机构对项目的选择空间会进一步扩大;再比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重要法规都在修订中;另外还有关于不动产投资、股权投资的管理办法也列上了修订日程。2016年这些政策都会集中出台,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速构建保险资管行业基础设施
经济观察报:自保险资管协会成立以来,便马不停蹄地为保险资管行业的创新融合培育基础,譬如搭建了产品注册系统,目前所有的保险资管机构都在使用这套系统吗?最新的注册数据是多少?
曹德云:为更好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保监会简政放权,自2013年开始,将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保险资管产品发行方式从备案制改为注册制,并授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负责具体注册工作。为承接此项业务,保险资管协会开发上线了目前可以说是国内最为领先的产品注册系统,实现了产品注册的“一站式”服务,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的目标,产品注册时长缩短为6个工作日,与过去相比效率大幅提高。最重要的是,公司通过注册系统监测产品注册流程,可以直接在公司打印注册通知书。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效率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管理业活力显著提升。
2015年,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超过2700多亿元,数量超过120多只,虽然较2014年有所减少。但在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剧烈,低利率周期和资产荒、项目荒问题突出的情况下,这一注册规模已超出预期,在几个月前我们还预计会达不到2000亿元。
经济观察报:除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发行系统,保险资管协会在保险资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规划?目前的进度如何?
曹德云:保险资管协会将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开发技术系统,除了规划中的信用风险监测系统、培训系统、研究系统外,正在开发中的系统还有资产估值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期是针对债权计划的估值模型,目前已开发完毕,并通过专家组验收和公司报价校验;正在开发针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第二期估值系统,预计1月底能够完成;第三期将针对股权类产品的估值,按计划将在2016年一季度完成。这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就能覆盖所有的保险资管产品的估值。
经济观察报:这个工程听上去十分浩大,为何一定要建立估值系统?
曹德云:因为国内市场上对私募产品的估值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权威的私募产品估值模式和标准。托管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机构都在做自己的估值,估值方法差异很大。但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准确的估值,一方面财务记账不好处理,私募产品尤其是股权类私募产品从投入到退出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年股权资产的实际价值是有变化的,现在一律按成本法计价是不准确的;另一方面,一个产品没有统一的估值标准就不能准确定价,也就没法上市交易。
我们的估值系统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高水准开发团队,借鉴了国际普遍做法和最新经验,结合国内市场情况和现实需求,当然,估值系统开发出来后还要经受更广泛的市场检验,我们会不断在与市场互动中完善自己的估值系统,最终希望对市场定价有一定的指导性。
经济观察报:除了估值系统之外,2016年还有其他系统上线吗?
曹德云:目前,保险资管协会开发的会员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已经上线,产品服务系统即将上线,正在开发的资管云平台预计在2016年3月份可以上线运行。资管云平台历时3个月,目前基本搭建完成,已经有10家会员单位签约作为资管云平台的首批用户入驻体验,现在正在针对各公司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完善。
经济观察报:建设资管云平台的意义在哪?
曹德云:在去年保险资管协会召集四十多家保险机构参加的IT技术圆桌论坛上,我们了解到目前大部分保险机构尤其是中小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薄弱,达不到与未来的保险资管产品交易平台对接的要求,特别是另类投资方面,有些机构根本没有系统,还是用Excel表格手工统计相关数据做风险分析。会上,很多公司希望协会组织行业开发相关信息技术系统,尽快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此后,保险资管协会走访调研了20多家公司,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将这些实际需求与国内领先的相关系统开发商沟通。经过多轮调研,最后决定利用最先进的“云技术”来建设资管云平台,降低公司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按照计划,资管云平台上线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公司入驻试用,将来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和部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都会用起来。这也是配合未来的保险资管交易平台的很重要的一步,因为交易平台是以更多机构投资者和产品上线交易为目标,参加交易的人越多,产品越多,市场就会越活跃,这将会极大推进保险资管行业的创新。
事实上,推动创新也是保险资管协会2016年工作的主旋律。今年将从业务角度围绕另类投资、资产全球化配置和拓展第三方业务等三大领域推动整个行业加快创新,提升在大资管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