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一位国资委的官员透露,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最近将颁布,“1+N”的系列政策文件也将出台。在此轮国企改革之前,也有三轮国企改革,每轮国企改革的内容不尽相同。那么历史上每轮国企改革的逻辑是什么?本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未来国企改革又会怎么样?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梳理历次国企改革的历史资料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政策文件试图对国企改革背后的逻辑链条进行梳理。
过去三轮国企改革都是为了提高国资配置效率,激活国企的活力。
改革开放至今,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总共有三轮国企改革:
第一轮国企改革自1978年至1993年,特点是“放权让利”。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一系列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文件,先后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意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第二轮国企改革自1993年至2003年,特点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第三轮国企改革自2004年至2013年,特点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纵观这三次改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着如何激活国企活力做文章。“放权让利”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大的积极性;“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为了建立现代化的、规范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提高国企管理体制的效率。
本轮国企改革有什么特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本轮改革的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目前关于国企改革最为权威的政策性文件,里面涉及的国企改革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给予国有企业更多自主性,“管资产、管人、管事”的管理体制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更多的给予企业“市场法人主体”的地位,
第二,“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放开竞争性业务”。对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各个国有企业定位和功能不同,对于不同的企业要求也就不同。分类管理有利于针对性管理不同功能企业,让企业更加高效发挥自己的定位功能。放开竞争性行业有助于将一些竞争性行业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
第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过去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由中组部、国资委或者地方政府任命,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加能够全球范围内选拔更加适合企业的管理人才,可以提高国企管理层的决策水平。
第四,“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市场化选聘可以打破国有企业僵化的“选人用人机制”,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成本选聘到更加优秀的人才,
第五,“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这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员工持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与此前三轮改革相比,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内容更加精细化,更加具有针对性。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改革都属于非常微观的改革内容,这些改革主要针对目前国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前三轮改革都是涉及到国企改革比较基础性的制度问题。
第二,此轮改革更加全面,实施周期可能会更长。本轮国企改革不仅涉及企业制度、人力资源制度、所有制,还涉及到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分类改革等,涉及的领域更加全面,但是实施周期也会比较长。
第三,以前的改革都在国有企业内部,这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跨越了国有企业的界限,这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未来国企改革方向:
首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是这次国企改革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这将导致中国消费率上升,储蓄率下降,这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将会下降;“第三次婴儿潮”人口将逐步进入退休年龄,劳动力年龄人口衰减是未来几十年将面临的问题。这些意味着依靠劳动力供给和投资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在逐渐下降,未来中国唯一依靠的力量只有全要素生产率,即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适应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也会发生改变,这要求国企管理制度持续地进行改革。
最后,国有企业中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焦点会逐渐发生变化,这也要求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国企改革只有始点,没有终点,国企改革永远都在路上。
那么,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我认为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有两个:第一,围绕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做文章,如何激活国有企业活力是国企改革永恒的主题,但是具体方式和方法会与时俱进;第二,围绕着解决时下国有企业中突出的矛盾做文章,化解制度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作者系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